myDocs
首页
  • JavaScript小记
  • HTML小记
  • CSS小记
  • 计算机网络
  • React小记
  • Vue小记
  • 手写js
  • 前端工程化
  • 前端性能优化
  • 实际项目开发
  • Typescript面试题
  • Nodejs面试题
  • 小程序
  • 排序
  • 算法题
  • Git小记
  • NodeJs小记
  • TypeScript小记
  • 正则表达式入门
  • Linux基本命令
  • PixiJS的基本使用
  • PixiJS实现一镜到底
  • Canvas入门
  • SVG入门
  • Echarts基本使用
  • antv G6的基础入门及树图的实际应用
  • Three.js
  • 《CSS揭秘》
  • 《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
  • 低代码数据可视化平台开发记录
  • 中后台管理系统模板记录
  • 多页签开发记录
  • 浙政钉、浙里办、浙江政务服务网应用上架指南
Github
首页
  • JavaScript小记
  • HTML小记
  • CSS小记
  • 计算机网络
  • React小记
  • Vue小记
  • 手写js
  • 前端工程化
  • 前端性能优化
  • 实际项目开发
  • Typescript面试题
  • Nodejs面试题
  • 小程序
  • 排序
  • 算法题
  • Git小记
  • NodeJs小记
  • TypeScript小记
  • 正则表达式入门
  • Linux基本命令
  • PixiJS的基本使用
  • PixiJS实现一镜到底
  • Canvas入门
  • SVG入门
  • Echarts基本使用
  • antv G6的基础入门及树图的实际应用
  • Three.js
  • 《CSS揭秘》
  • 《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
  • 低代码数据可视化平台开发记录
  • 中后台管理系统模板记录
  • 多页签开发记录
  • 浙政钉、浙里办、浙江政务服务网应用上架指南
Github
  • JavaScript小记

JavaScript小记


2019.12.11 更新this、继承,补充了一些方法,删除对象,创建对象的方法

2020.01.14 增加ES6部分新特性,转自ES6核心,教你 玩转 ES6新特性

2020.02.16 更新作用域,let&const

2020.02.24 重新整理,更新小记顺序(大致按《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顺序来)

2020.03.07 完成对异步的整理

2020.03.08 更新Generator和Class

2020.03.11 更新Iterator,添加大标题目录

2020.11.24 更新ES6最新基本数据类型BigInt


😄 大标题目录

  • JavaScript概述

  • DOM

  • BOM

  • 数据类型

  • 操作符

  • String

  • Array

  • Object

  • RexgExp等

  • Function

  • 作用域

  • 闭包

  • 内存泄漏

  • 对象

  • 原型

  • 继承

  • 事件

  • JSON

  • Ajax

  • 跨域

  • 异步

  • 模块化

  • 性能优化

  • 总结一下ES6常用功能

  • 其他


JavaScript概述

1、 一个完整的JavaScript实现应该由下列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核心(ECMAScript) ——提供核心语言功能

2.文档对象模型(DOM) ——提供访问和操作网页内容的方法和接口

3.浏览器对象模型(BOM) ——提供与浏览器交互的方法和接口

ECMAScript和JavaScript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规格,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实现(另外的ECMAScript方言还有JScript和ActionScript)。日常场合,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

2、JavaScript语言特性

1、运行在客户端浏览器上;

2、脚本语言、解释性语言,不用预编译,直接解析执行代码;

3、是弱类型语言,较为灵活;

4、与操作系统无关,跨平台的语言;

5、基于对象,是一种基于对象的脚本语言,它不仅可以创建对象,也能使用现有的对象。

3、JavaScript的优缺点

看这里~

4、JS内置对象

Arguments(函数参数集合)

Array(数组)

Boolean(布尔对象)

Date(日期对象)

Error(异常对象)

Function(函数构造器)

Math(数学对象)

Number(数值对象)

Object(基础对象)

RegExp(正则表达式对象)

String(字符串对象)

DOM

1、jQuery对象和原生DOM对象互相转化

两者区别:js原生获取的dom是一个对象,jQuery对象就是一个数组对象,其实就是选择出来的元素的数组集合,所以说他们两者是不同的对象类型不等价。

原生DOM对象转jQuery对象:

var box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ox');
var $box = $(box);

jQuery对象转原生DOM对象:

var $box = $('#box');
var box1 = $box[0];       // 方法一
var box2 = $box.get(0);   // 方法二

2、原生javascript和jQuery操作DOM的对比总结

看这一篇文章

3、Node节点

这是一张优秀的思维导图:JavaScript Node节点类型

节点属性

1、nodeType:节点类型

  • Node.ELEMENT_NODE(1);(元素节点)

  • Node.ATTRIBUTE_NODE(2);(属性节点)

  • Node.TEXT_NODE(3);(文本节点)

  • Node.CDATA_SECTION_NODE(4);

  • Node.ENTITY_REFERENCE_NODE(5);

  • Node.ENTITY_NODE(6);

  • Node.PROCESSING_INSTRUCTION_NODE(7);

  • Node.COMMENT_NODE(8);(注释节点)

  • Node.DOCUMENT_NODE(9);(document节点)

  • Node.DOCUMENT_TYPE_NODE(10);

  • Node.DOCUMENT_FRAGMENT_NODE(11);

  • Node.NOTATION_NODE(12)

2、nodeName:节点名称。元素节点为标签名,文本节点为#text

3、nodeValue:节点值。元素节点为null,文本节点为文本内容

节点关系

1、childNodes:当前节点的子节点的节点列表

2、parentNode:当前节点的父节点

3、firstChild:父节点的第一节点。相当于childNodes[0]或childNodes.item[0]

4、lastChild:父节点的最后一个节点

5、nextSibling:当前节点的后一个节点

6、previousSibling: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

7、hasChildNodes:节点包含一或多个子节点的情况下返回true

8、ownerDocument:指向表示整个文档的文档节点

节点操作

1、createElement():创建元素节点

2、createAttribute():创建属性节点

3、appendChild():向节点的子节点列表的结尾添加新的子节点

4、cloneNode():复制节点。在参数为true的情况下,执行深复制,复制节点以及整个子节点树;在参数为false的情况下,执行浅复制,即只复制节点本身。复制后属于文档所有,并没有给它指定父节点

5、insertBefore(newNode,target):在指定的子节点前插入新的子节点

6、replaceChild(newNode,target):用新节点替换一个子节点

7、removeChild():删除(并返回)当前节点的指定子节点

8、normalize():将空文本节点删除或将相邻的文本节点合并一个文本节点

9、getAttribute():返回指定属性值

10、setAttribute():把指定属性设置或修改为指定的值

11、querySelectorAll():返回文档中匹配指定css选择器的所有元素,返回NodeList对象(集合)

4、DOM节点的attribute和property有何区别

  • property只是一个JS对象的属性的修改
  • attribute是对html标签属性的修改

请看这篇文章:JS中attribute和property的区别

5、window.onload和DOMConentLoaded的区别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
    // 页面的全部资源加载完才会执行,包括图片,视频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DOM渲染完即可执行,此时图片、视频还可能没有加载完
})

使用推荐

  • 如果你的逻辑只依赖 DOM 的加载(如操作页面结构、绑定事件),使用 DOMContentLoaded。
  • 如果你的逻辑需要依赖页面所有资源加载完成(如获取图片尺寸、执行动画),使用 window.onload。

BOM

1、BOM属性对象方法

什么是BOM? BOM(Browser Object Model)浏览器对象模型,是Javascript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系列对象用于与浏览器窗口进行交互,这些对象通常统称为BOM。

有哪些常用的BOM属性呢?

(1) location对象

location.href-- 返回或设置当前文档的URL

location.search -- 返回URL中的查询字符串部分。例如 http://www.dreamdu.com/dreamdu.php?id=5&name=dreamdu 返回包括(?)后面的内容?id=5&name=dreamdu

location.hash -- 返回URL#后面的内容,如果没有#,返回空

location.host -- 返回URL中的域名部分,例如www.dreamdu.com

location.hostname -- 返回URL中的主域名部分,例如dreamdu.com

location.pathname -- 返回URL的域名后的部分。例如 http://www.dreamdu.com/xhtml/ 返回/xhtml/

**location.port -- 返回URL中的端口部分。**例如 http://www.dreamdu.com:8080/xhtml/ 返回8080

**location.protocol -- 返回URL中的协议部分。**例如 http://www.dreamdu.com:8080/xhtml/ 返回(//)前面的内容

http:

location.assign -- 设置当前文档的URL

location.replace(url) -- 设置当前文档的URL,并且在history对象的地址列表中移除这个URL

location.reload() -- 重载当前页面

(2) history对象

history.go() -- 前进或后退指定的页面数 history.go(num);

history.back() -- 后退一页

history.forward() -- 前进一页

(3) Navigator对象

navigator.userAgent -- 返回用户代理头的字符串表示(就是包括浏览器版本信息等的字符串)

navigator.cookieEnabled -- 返回浏览器是否支持(启用)cookie

(4) screen对象

screen.width

screen.height

数据类型

1、数据类型

另外可以看看这篇文章:js中的值类型和引用类型的区别

基本数据类型(值类型):undefined、null、string、number、boolean、symbol、BigInt

(占用空间固定,保存在栈中)

Symbol:表示独一无二的值

  • Symbol函数前不能使用new命令,否则会报错。这是因为生成的Symbol是一个原始类型的值,不是对象。

  • Symbol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字符串作为参数,表示对Symbol事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在控制台显示,或者转为字符串时,比较容易区分。

  • Symbol值不能与其他类型的值进行运算。Symbol值作为对象属性名时,不能用点运算。

BigInt 是一种内置对象,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表示大于 2**53 - 1 的整数。这原本是 Javascript中可以用 Number 表示的最大数字。BigInt 可以表示任意大的整数。

可以用在一个整数字面量后面加 n 的方式定义一个 BigInt ,如:10n,或者调用函数BigInt()。

const alsoHuge = BigInt(9007199254740991);
// ↪ 9007199254740991n

它在某些方面类似于 Number ,但是也有几个关键的不同点:不能用于 Math 对象中的方法;不能和任何 Number 实例混合运算,两者必须转换成同一种类型。在两种类型来回转换时要小心,因为 BigInt 变量在转换成 Number 变量时可能会丢失精度。

引用类型:array、function、object

(占用空间不固定,保存在堆中。存储在栈中的是指向堆中的数组或者对象的地址)

如何强制数据类型转换

  1. 转换为数字(Number):
    • 使用Number()函数:可以用于任何类型,遵循类型转换规则。
    • 使用parseInt()和parseFloat():专门用于将字符串转换为整数或浮点数。
    • 使用一元加号操作符(+):例如 +"123" 会转换为123。
    • 位运算符 ~~:快速转整数(截断小数),如~~2.22会转换为2
  2. 转换为字符串(String):
    • 使用String()函数:可以用于任何类型。
    • 使用toString()方法:注意,null和undefined没有这个方法。
    • 使用加号操作符与空字符串相加:例如 123 + '' 得到 "123"。
  3. 转换为布尔值(Boolean):
    • 使用Boolean()函数:可以用于任何类型。
    • 使用两次逻辑非操作符(!!):例如 !!0 得到 false。

2、堆区和栈区

栈区的特点:操作性能高,速度快,存储量小

​ 所以:一般存储操作频率较高,生命周期较短,占用空间较小的数据。(基本数据类型)

堆区的特点:操作性能低(相对于栈区),速度慢,存储量大

​ 所以:一般存储操作频率较低,生命周期较长,占用空间较大的数据。(复杂数据类型)

​ 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完全二叉树的数组对象。 逻辑上:完全二叉树 存储上:数组(顺序存储)

3、JS中数据类型的判断( typeof,instanceof,constructor,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

typeof

对一个值使用typeof操作符可能返回:

undefined、string、number、boolean、object(对象或null)、function、symbol、bigint

console.log(typeof 2);               // number
console.log(typeof true);            // boolean
console.log(typeof 'str');           // string
console.log(typeof []);              // object  []数组的数据类型在 typeof 中被解释为object
console.log(typeof function(){});    // function
console.log(typeof {});              // object
console.log(typeof undefined);       // undefined
console.log(typeof null);            // object    null 的数据类型被 typeof 解释为 object
console.log(typeof BigInt(10));      // bigint

typeof 对于基本类型,除了null都可以显示正确的类型;对于对象,除了函数都会显示object。

对于null来说,虽然它是基本类型,但是会显示object,这是一个存在了很久的bug。

因为在js的最初版本中,使用的是32位系统,为了性能考虑使用低位存储了变量的类型信息,000开头代表是对象,然而null表示为全零,所以将它错误的判断为object。虽然现在的内部类型 判断代码已经改变了,但是对于这个bug却是一直流传下来。

instanceof

只有引用数据类型(Array,Function,Object)被精准判断,其他(数值Number,布尔值Boolean,字符串String)字面值不能被instanceof精准判断。

用于判断引用类型属于哪个构造函数的方法。

instanceof可以正确的判断对象的类型,因为内部机制是通过判断对象的原型链中是不是能找得类型的prototype。

f instanceof Foo 判断逻辑 f 的_proto_一层层往上,能否对应到Foo.prototype

console.log(2 instanceof Number);                    // false
console.log(true instanceof Boolean);                // false 
console.log('str' instanceof String);                // false  
console.log([] instanceof Array);                    // true
console.log(function(){} instanceof Function);       // true
console.log({} instanceof Object);                   // true    
// console.log(undefined instanceof Undefined);	 // 报错
// console.log(null instanceof Null);	// 报错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function Dog(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var p = new Person('zs', 18);
var d = new Dog('小花', 8);

console.log(p instanceof Person);       // true
console.log(d instanceof Person);       // true
console.log(p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

constructor

console.log((2).constructor === Number);  				// true
console.log((true).constructor === Boolean);  			// true
console.log(('str').constructor === String); 			// true
console.log(([]).constructor === Array);  				// true
console.log((function() {}).constructor === Function);  // true
console.log(({}).constructor === Object);               // true

用costructor来判断类型看起来是完美的,然而,如果我创建一个对象,更改它的原型,这种方式也变得不可靠了。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var p = new Person('csm', 21);

console.log(p.constructor.name); 	// Person

// 改变原型
Person.prototype = {
    name: 'zs',
    age: 18
};

var p1 = new Person('csm', 21);

console.log(p1.constructor.name); 	// Object

因此,当要修改对象的proptotype时,一定要设置constructor指向其构造函数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erson.prototype = {
	constructor: Person,
    name: 'zs',
    age: 18
};
var p = new Person('csm', 21);
console.log(p.constructor.name); 	// Person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2));    			// [object Number]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true));			// [object Boolean]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str'));			// [object String]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 [object Array]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function(){}));	// [object Function]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 [object Object]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undefined));		// [object Undefined]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null));			// [object Null]

​ 使用 Object 对象的原型方法 toString ,使用 call 进行狸猫换太子,借用Object的 toString 方法结果精准的显示我们需要的数据类型。就算我们改变对象的原型,依然会显示正确的数据类型。

// 数据类型判断
function typeOf(obj) {
  return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slice(8, -1).toLowerCase();
}

4、object和Object

JavaScript中object和Object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用typeof检测对象,返回object,而用instanceof 必须要接Object呢?

typeof 和 instanceof 这两个功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运算符。typeof 是为了检查数据类型,instanceof是为了看一个变量是否是某个对象的实例。

typeof 返回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串。所以object就是一个字符串。

而 Object 是 JavaScript 中一个重要的内置对象,其它对象都是基于它的,包括你创建的函数。

5、function和Function

ECMAScript 的Function实际上就是一个功能完整的对象。

而function是用来创建所有对象的构造函数或者普通函数要用的关键字

var a = new function(){}实际上是用构造函数的方法创建了一个匿名对象的实例,而并不是系统内置对象Function的实例,所以a instanceof Function返回false,typeof返回"object"。

6、null和undefined的区别

  • Undefined类型只有一个值,即undefined。当声明的变量还未被初始化时,变量的默认值为undefined。
    • 变量被声明了,但没有赋值时,就等于undefined。
    • 调用函数时,应该提供的参数没有提供,该参数等于undefined。
    • 对象没有赋值的属性,该属性的值为undefined。
    • 函数没有返回值时,默认返回undefined。
  • Null类型也只有一个值,即null。null用来表示尚未存在的对象,常用来表示函数企图返回一个不存在的对象。
    • 作为函数的参数,表示该函数的参数不是对象。
    • 作为对象原型链的终点。

操作符

1、&&和||

短路原理

1、只要“&&”前面是false,无论“&&”后面是true还是false,结果都将返“&&”前面的值;

2、只要“&&”前面是true,无论“&&”后面是true还是false,结果都将返“&&”后面的值;

1、只要“||”前面为false,不管“||”后面是true还是false,都返回“||”后面的值。

2、只要“||”前面为true,不管“||”后面是true还是false,都返回“||”前面的值。

2、只有当加法运算时,其中一方是字符串类型,就会把另一个也转为字符串类型。其他运算只要其中一方是数字,那么另一方就转为数字。

3、NaN

var result = “a” < 3; // false,因为“a”被转化成了NaN

根据规则,任何操作数与NaN进行关系比较,结果都是false。

Number函数转化规则中,如果是null,返回零;如果是undefined,返回NaN 。

4、{} == false / {} == {}

"=="运算符比较"喜欢"Number类型

{} == false  <=> Number({}) == Number(false) <=> NaN == 0  // false
{} == {} // false  两者指向的不是同一个地址

5、== 和 === 有什么区别?

  • ==(宽松相等):会在比较两个操作数时执行 类型转换,尝试将两者转换为相同类型后再比较。
  • ===(严格相等):不会执行类型转换,仅在类型和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返回 true。

6、**

ES7中新语法,相当于乘方

console.log(Math.pow(2, 5))		// 32
console.log(2 ** 5) 			// 32

String

1、String对象中slice()、substring()、substr()的用法与区别⭐

  • slice() 方法可提取字符串的某个部分,并以新的字符串返回被提取的部分。
    • 语法:stringObject.slice(start,end)
    • 返回一个新的字符串。包括字符串 stringObject 从 start 开始(包括 start)到 end 结束(不包括 end)为止的所有字符。
    • 如果是负数,则该参数规定的是从字符串的尾部开始算起的位置。也就是说,-1 指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2 指倒数第二个字符,以此类推。
  • substring() 方法用于提取字符串中介于两个指定下标之间的字符。
    • 语法:stringObject.substring(start,stop)
    • 一个新的字符串,该字符串值包含 stringObject 的一个子字符串,其内容是从 start 处到 stop-1 处的所有字符,其长度为 stop减 start。
    • 如果 start 比 stop 大,那么该方法在提取子串之前会先交换这两个参数。
    • 与 slice() 和 substr() 方法不同的是,substring() 不接受负的参数。
  • substr() 方法可在字符串中抽取从 start 下标开始的指定数目的字符。
    • 语法:stringObject.substr(start,length)
    • 一个新的字符串,包含从 stringObject 的 start(包括 start 所指的字符) 处开始的 length 个字符。如果没有指定 length,那么返回的字符串包含从 start 到 stringObject 的结尾的字符。
    • 如果是负数,那么该参数声明从字符串的尾部开始算起的位置。也就是说,-1 指字符串中最后一个字符,-2 指倒数第二个字符,以此类推。
    • ECMAscript 没有对该方法进行标准化,因此反对使用它。

String 对象的方法 slice()、substring() 和 substr() (不建议使用)都可返回字符串的指定部分。slice() 比 substring() 要灵活一些,因为它允许使用负数作为参数。slice() 与 substr() 有所不同,因为它用两个字符的位置来指定子串,而 substr() 则用字符位置和长度来指定子串。

还要注意的是,String.slice() 与 Array.slice() 相似。

2、ES6中字符串的扩展

转自ES6核心,教你 玩转 ES6新特性

1.includes(),startsWith(),endsWith()

在ES6之前,js中只有indexof方法,来确定一个字符串中是否包含在另一个字符串中。

ES6中又提供了三种新的方法。

  • includes():返回布尔值,表示是否找到了参数字符串。
  • startsWith():返回布尔值,表示参数字符串是否在原字符串的头部。
  • endsWith():返回布尔值,表示参数字符串是否在原字符串的尾部。
let str = 'hello My word!'
console.log(str.startsWith("hello"));//true
console.log(str.endsWith('!'));//true
console.log(str.includes('My'));//true

2.padStart(),padEnd()

ES6引入了字符串补全长度的功能。如果某个字符串不够指定长度,会在头部或尾部补全。

padStart()用于头部补全,padEnd()用于尾部补全。

console.log('foo'.padStart(4,'a'));//afoo
console.log('foo'.padEnd(4,'a'));//fooa

console.log('foo'.padStart(3,'a'));//foo
console.log('foo'.padEnd(3,'a'));//foo

padstart最常见的用途

1.是用来补全在指定的位数。

2.是用来提示字符串格式:

'12'.padStart(10, 'YYYY-MM-DD') // "YYYY-MM-12"
'09-12'.padStart(10, 'YYYY-MM-DD') // "YYYY-09-12"

3、多行字符串/模板变量

//JS
var name = 'zhangsan', age = 20, html = '';
html += '<div>';
html += '     <p>' + name + '</p>';
html += '     <p>' + age + '</p>';
html += '</div>';
//ES6
const name = 'zhangsan', age = 20;
const html = '<div>
                   <p>${name}</p>
                   <p>${age}</p>
              </div>';
console.log(html);
  • 反引号定义多行字符串
  • ${name}将变量引入

Array

1、Array对象中slice() 、splice()的区别⭐

slice() 方法可从已有的数组中返回选定的元素。

  • 语法:arrayObject.slice(start,end)
  • 返回一个新的数组,包含从 start 到 end (不包括该元素)的 arrayObject 中的元素。在只有一个参数的情况下,返回从该参数指定位置开始到当前数组末尾的所有项。
  • 该方法不改变原数组,而是返回新的数组。如果想删除数组中的一段元素,应该使用方法 Array.splice()。
  • 如果slice()方法的参数中有一个负数,则用数组长度加上该数来确定相应的位置。
  • 如果结束位置小于起始位置,则返回空数组。

splice() 方法主要用途是向数组的中部插入项。

  • 语法:arrayObject.splice(index,howmany,item1,.....,itemX)

  • index必需。整数,规定添加/删除项目的位置,使用负数可从数组结尾处规定位置。
    howmany必需。要删除的项目数量。如果设置为 0,则不会删除项目。
    item1, ..., itemX可选。向数组添加的新项目。
  • splice()方法会改变原数组

  • splice()方法始终都会返回一个数组,该数组中包含从原始数组中删除的项(如果没有删除任何项,则返回一个空数组)

2、Map和ForEach的区别

  • forEach():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执行一次回调函数
  • map(): 返回一个由原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调用一个指定方法后的返回值组成的新数组

示例

下方提供了一个数组,如果我们想将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翻倍,我们可以使用map和forEach来达到目的。

let arr = [1, 2, 3, 4, 5];

ForEach

注意,forEach是不会返回有意义的值的。另外,forEach不支持break和continue(every也不可以) 我们在回调函数中直接修改arr的值。

arr.forEach((num, index) => {
    arr[index] = num * 2;
});

Map

let doubled = arr.map(num => {
    return num * 2;
});

3、indexOf与search的区别

  • indexOf() 方法可返回某个指定的字符串值在字符串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如果没有找到返回-1
    • 该方法将从头到尾地检索字符串stringObject,看它是否含有子串searchvalue。开始检索的位置在字符串的fromindex处。如果没有fromindex参数则从字符串的开头检索。如果找到一个searchvalue,则返回searchvalue的第一次出现的位置。stringObjec中的字符串位置是从0开始的。
    • indexOf()方法对大小写敏感。
  • search方法用于检索字符串中指定的子字符串,检索与正则表达式相匹配的子字符串。如果没有找到,返回-1。
    • search() 方法不执行全局匹配,它将忽略标志 g。它同时忽略 regexp 的 lastIndex 属性,并且总是从字符串的开始进行检索,这意味着它总是返回 stringObject 的第一个匹配的位置。
    • search() 方法对大小写敏感。

indexOf与search的区别

**search()的参数必须是正则表达式,而indexOf()的参数只是普通的字符串。**indexOf()是比search()更加底层的方法。

如果只是对一个具体字符串来检索,那么使用indexOf()的系统资源消耗更小,效率更高;如果查找具有某些特征的字符串(例如查找以a开头,后面是数字的字符串),那么indexOf()就无能为力,必须要使用正则表达式和search()方法了。

大多是时候用indexOf()不是为了真的想知道子字符串的位置,而是想知道长字符串中有没有包含这个子字符串。r如果返回索引为-1,那么说明没有,反之则有。

4、查找数组find

let array = [1, 2, 3, 4, 5]
let find = array.find(function(item) {
    return item === 3
})
console.log(find) // 3 (返回的是值,只输出符合的第一个值,没找到则返回undefined)

返回找到值的位置:findIndex

5、Array.of⭐

Array构造函数:

  • 当传入 单个数值参数 时,会创建一个长度为该数值的 空槽数组(非真实元素)。
  • 当传入 多个参数 时,这些参数会成为数组的元素。
  • 可能引发歧义:例如 new Array(3) 和 new Array('3') 的行为完全不同。

Array.of:

  • 明确将参数作为数组元素创建新数组
  • 统一行为:无论参数类型或数量如何,所有参数都会成为数组元素。
  • 解决了 Array 构造函数的歧义问题。

如下:

// 当Array()中的参数只有一个的时候,此时的参数就代表了数组的长度,只有参数大于等于2的时候才会返回,参数组成的新数组。
Array()//[]
Array(3)//[,,,]
Array(1,2,3)//[1,2,3]

// Array.of无论参数有几个最后都会返回参数组成的数组。
console.log(Array.of())//[]
console.log(Array.of(3))//[3]
console.log(Array.of(3).length)//1

Array.of功能的模拟实现如下

function arrayof{
    return Array.slice.call(arguments);
}

6、Array.from()⭐

Array.from()方法就是将一个类数组对象或者可遍历对象转换成一个真正的数组。

Array.from(arrayLike, mapFn, thisArg)

参数

  • arrayLike

    想要转换成数组的伪数组对象或可迭代对象。

  • mapFn 可选

    如果指定了该参数,新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会执行该回调函数。

  • thisArg 可选

    可选参数,执行回调函数 mapFn 时 this 对象。

返回值:一个新的数组实例。

例1:Array.from ({length:n}, Fn) 将类数组转换为数组

Array.from({length:3}, () => 'jack') //["jack", "jack", "jack"]
let array = {
    0: 'name', 
    1: 'age',
    2: 'sex',
    3: ['user1','user2','user3'],
    'length': 4
}
let arr = Array.from(array)
console.log(arr) // ['name','age','sex',['user1','user2','user3']]

如果将上面代码中length属性去掉,arr将会是一个长度为0的空数组[]

例2:Array.from (obj, mapFn)

obj指的是数组对象、类似数组对象或者是set对象,map指的是对数组中的元素进行处理的方法。

let set = new Set([1,1,2,5,5,6,7,8,9])
console.log(Array.from(set))  // [1, 2, 5, 6, 7, 8, 9]
//将数组中布尔值为false的成员指为0
Array.from([1, ,2,3,3], x => x || 0) //[1,0,2,3,3]
 
//将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转为一个数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2倍
let arrayLike = { '0': '2', '1': '4', '2': '5', length: 3 }
Array.from(arrayLike, x => x*2) //[4,8,10]
 
//将一个set对象转为数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2倍
Array.from(new Set([1,2,3,4]), x => x*2) //[2,4,6,8]

例3:Array.from(string) 将字符串转换为数组

Array.from('abc') //['a','b','c']

例4:将Map解构转为数组,最方便的做法就是使用扩展运算符(...)

const myMap = new Map().set(true, 7)
console.log(myMap); //Map(1) {true => 7}
console.log([...myMap]); //[true ,7]

例5:创建初始化为0的m*n二维数组

const arr = Array.from({length: m}, () => Array(n).fill(0))

7、伪数组转化为数组的方法

伪数组

1、以索引方式存储数据

2、有一个length

方法一、 声明一个空数组,通过遍历伪数组把它们重新添加到新的数组中

var aLi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li');
var arr = [];
for (var i = 0; i < aLi.length; i++) {
	arr[arr.length] = aLi[i]
}

方法二、使用数组的slice()方法 它返回的是数组,使用call或者apply指向伪数组

var arr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  // 方法一
var arr = [].slice.call(arg);   			// 方法二

方法三、使用原型继承

oldarr.__proto__ = Array.prototype;

方法四、ES6的数组新方法

Array.from({length:3}, function() { return 1}) // [1,1,1] 初始化并赋值

8、清空数组的方法

方式1:splice函数

var arr = [1,2,3,4];  
arr.splice(0);

方式2:给数组的length赋值为0

var arr = [1,2,3,4];  
arr.length = 0;

赋予数组的长度小于本身的长度,数组中后面的元素将被截断。

赋予数组的长度大于本身的长度,将扩展数组长度,多的元素为undefined。

方式3:直接赋予新数组 []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var arr = [1,2,3,4];  
   arr = [];
</script>

这种方式为将arr重新复制为空数组,之前的数组如果没有被引用,将等待垃圾回收。

9、数组去重的方法⭐

数组去重

1、利用ES6 Set去重(ES6中最常用)

function unique (arr) {
  return Array.from(new Set(arr))
  // return [...new Set(arr)]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NaN", 0, "a", {}, {}]

不考虑兼容性,这种去重的方法代码最少。这种方法无法去掉“{}”空对象。

2、利用for嵌套for,然后splice去重(ES5中最常用)

function unique(arr){            
    for(var i=0; i<arr.length; i++){
        for(var j=i+1; j<arr.length; j++){
            if(arr[i]==arr[j]){         
                arr.splice(j,1);
                j--;
            }
        }
    }
	return arr;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1,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aN, NaN, "NaN", "a", {…}, {…}]     
    //NaN和{}没有去重,两个null直接消失了

3、for...of + includes()

双重for循环的升级版,外层用 for...of 语句替换 for 循环,把内层循环改为 includes()

先创建一个空数组,当 includes() 返回 false 的时候,就将该元素 push 到空数组中

类似的,还可以用 indexOf() 来替代 includes()

function unique(arr) {
    var result = []
    for (var i of arr) {
        if (!result.includes(i)) {
            result.push(i)
        }
    }
    return result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NaN, "NaN", 0, "a", {…}, {…}]      //NaN、{}没有去重

4、利用indexOf去重

function unique(arr) {
    if (!Array.isArray(arr)) {
        console.log('type error!');
        return;
    }
    var array = [];
    for (var i = 0; i < arr.length; i++) {
        if (array.indexOf(arr[i]) === -1) {
            array.push(arr[i]);
        }
    }
    return array;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NaN, "NaN", 0, "a", {…}, {…}]      //NaN、{}没有去重

5、利用hasOwnProperty

function unique(array) {
    var obj = {};
    var unique = [];
    for(var i = 0; i < array.length; i++) {
        if(!obj.hasOwnProperty([array[i]])) {
            obj[array[i]] = 1;
            unique.push(array[i]);
        }
    }
    return unique;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NaN", 0, "a", {…}]   //所有的都去重了

6、利用filter

function unique(arr) {
  return arr.filter(function(item, index, arr) {
    //当前元素,在原始数组中的第一个索引==当前索引值,否则返回当前元素
    return arr.indexOf(item, 0) === index;
  });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0, "a", {…}, {…}]

7、利用Map数据结构去重

function arrayNonRepeatfy(arr) {
  let map = new Map();
  let array = new Array();  // 数组用于返回结果
  for (let i = 0; i < arr.length; i++) {
    if(map.has(arr[i])) {  // 如果有该key值
      map.set(arr[i], true); 
    } else { 
      map.set(arr[i], false);   // 如果没有该key值
      array.push(arr[i]);
    }
  } 
  return array;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arrayNonRepeatfy(arr))
//[1, "a", "true", true, 15, false, 1, {…}, null, NaN, NaN, "NaN", 0, "a", {…}, undefined]
// {}没去

创建一个空Map数据结构,遍历需要去重的数组,把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作为key存到Map中。由于Map中不会出现相同的key值,所以最终得到的就是去重后的结果。

8、利用reduce+includes

function unique(arr){
    return arr.reduce((prev,cur) => prev.includes(cur) ? prev : [...prev,cur],[]);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 [1, "true",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NaN", 0, "a", {…}, {…}]

9、for...of + Object

首先创建一个空对象,然后用 for 循环遍历

利用对象的属性不会重复这一特性,校验数组元素是否重复

function unique(arr){
    let result = []
    let obj = {}
    for (let i of arr) {
        if (!obj[i]) {
            result.push(i)
            obj[i] = 1
        }
    }
    return result
}
var arr = [1,1,'true','true',true,true,15,15,false,false, undefined,undefined, null,null, NaN, NaN,'NaN', 0, 0, 'a', 'a',{},{}];
console.log(unique(arr));
// [1, "true", 15, false, undefined, null, NaN, 0, "a", {…}]

10、数组拍平⭐

数组扁平化

1、递归

function flatArr(arr) {
	var newArr = [];
	arr.forEach((val) => {
		if (Array.isArray(val)) {
			newArr = newArr.concat(flatArr(val))
		} else {
			newArr.push(val)
		}
	})
	return newArr;
}

2、reduce

语法:array.reduce(function(total, currentValue, currentIndex, arr), initialValue)

  • total:必需。初始值或计算结束之后的返回值
  • currentValue:必需。当前元素
  • currentIndex:可选。当前元素的索引
  • arr:可选。当前元素所属的数组对象
  • initialValue:可选。传递给函数的初始值
function flatArr(arr) {
   return arr.reduce((pre, cur) => pre.concat(Array.isArray(cur) ? flatArr(cur) : cur), [])
}

3.利用数组join()或toString()方法

// join()
function flatArr(arr) {
	return JSON.parse(`[${arr.join()}]`)
}
// toString()
function flatArr(arr) {
	return JSON.parse(`[${arr.toString()}]`)
}

4.es6数组的flat()方法 (浏览器版本过低不支持)

flat方法默认打平一层嵌套,也可以接受一个参数表示打平的层数,传 Infinity 可以打平任意层。

function flatArr(arr) {
  	return arr.flat(Infinity);
}
  • flat(): 将多维数组展平成一维
  • flatMap(): 映射并展平
[1, [2, [3]]].flat(2) // [1, 2, 3]

[1, 2].flatMap((x) => [x, x * 2]) // [1, 2, 2, 4]

11、随机打乱数组⭐

function randomsort(a, b) {
    return Math.random() > .5 ? -1 : 1;
    //用Math.random()函数生成0~1之间的随机数与0.5比较,返回-1或1
}
var arr = [1, 2, 3, 4, 5];
arr.sort(randomsort);

// es6 写法
arr.sort(() => Math.random() - 0.5);

12、根据数组中对象的某一个属性值进行排序

var arr = [
    {name:'zopp',age:0},
    {name:'gpp',age:18},
    {name:'yjj',age:8}
];

// 方法一
function compare(property){
    return function(a,b){
        var value1 = a[property];
        var value2 = b[property];
        return value1 - value2;
    }
}
console.log(arr.sort(compare('age')));

// 方法二
console.log(arr.sort((a,b) => a.age - b.age));

13、生成键值对

keys(), values(), entries()

const arr = ['a', 'b', 'c']
[...arr.keys()] // [0, 1, 2]
[...arr.values()] // ['a', 'b', 'c']
[...arr.entries()] // [[0, 'a'], [1, 'b'], [2, 'c']]

14、扩展运算符的应用

1、将一个数组变为参数序列

function add(a, b){
    return a + b;
}
let num = [22, 33];
add(...num) // 55

2、可以替代函数中的apply

由于扩展运算符可以展开数组,所以不需要apply方法,将数组转化为函数的参数了。

//ES5中
Math.max.apply(null, [3,2,5])
//在es6中的写法
Math.max(...[3, 2, 5])
// 等同于Math.max(3, 2, 5);

由于 JavaScript 不提供求数组最大元素的函数,所以只能套用Math.max函数,将数组转为一个参数序列,然后求最大值。有了扩展运算符以后,就可以直接用Math.max了。

3、拷贝对象

注意:扩展操作符和 Object.assign类似 只能深拷贝一层的对象,如果对象是两层的结构,那么使用扩展操作符拷贝会是浅拷贝。

var obj = {name: "feng", color: ["yellow", "blue"]};
var obj1 ={...obj}
obj1.color.push("red")
console.log(obj)    // { name: 'feng', color: [ 'yellow', 'blue', 'red' ] }

4、将某些数据类型转化为数组

// arguments对象
!function(){
    const arr = [...arguments];
    console.log(arr)
}(2,3)    // [2,3]

// Dom返回的对象
console.log(Array.isArray([...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li")])) // true

// 字符串转数组
let str = 'hello'
let arr = [...str]
console.log(arr)  // ['h', 'e', 'l', 'l', 'o']

扩展运算符所使用的是遍历器接口(Iterator),如果一个对象没有这个接口,就无法转化。

15、变量的解构赋值

转自ES6核心,教你 玩转 ES6新特性

1.数组的解构赋值

基本用法

在没有ES6之前给变量赋值经常是指定赋值

var obj = {
    a: 100,
    b: 200
}
var a = obj.a
var b = obj.b
var arr = ['xxx','yyy','zzz']
var x = arr[0]

在ES6中允许使用以下方式赋值

//ES6
const obj = {
    a: 10,
    b: 20,
    c: 30
}
const {a,c} = obj
console.log(a)
console.log(c)

const arr = ['xxx','yyy','zzz']
const [x,y,z] = arr
console.log(x)
console.log(y)
console.log(z)

如果解构不成功,变量的值就是undefined,如下:

var [a] = []     // a就是undefined;
var [a, b] = [1]  // 同样a的值是1,b 的值就是undefiend;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属于不完全解构,但可以成功。

如果等号右边的不是数组,严格的来说就是不可以遍历的结构,解构赋值的过程中都会报错。

//以下都是会报错的Example
var [a] = 1;
let [a] = false;
let [a] = NaN;
let [a] = undefined;
let [a] = null;
let [a] = {};

上面的赋值会报错的主要原因是,前五个表达式在转化为对象后不具备(Iterator)接口,(最后一个表达式)要么本身就不具备(Iterator)接口。

遍历器(Iterator)是一种接口,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Iterator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2.对象的解构赋值

let {name, age} = {name: "aaa", age: 12}
name	// "aaa"
age		// 12

对象与数组的解构赋值有个本质的不同,数组的元素是按照次序排列的,对象中的属性排列是没有次序的,要想赋上值就必须保证,属性名必须保持一致才能获取的到值。

let {age, name} = {name: "aaa", age: 12}
name	// "aaa"
age		// 12
let {foo} = {name: "aaa", age: 12}
foo		// undefined

上面的这个例子表示等号左边的两个变量的次序,与等号右边两个同名属性的次序不一致,但是对取值完全没有影响。第二个例子的变量没有对应的同名属性,导致取不到值,最后等于undefined。

3.字符串的解构赋值

字符串也是可以解构赋值的这是因为,字符串在被解构赋值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

let [a,b,c,d,e,f]="goudan"
a	// g
b	// o
...
f	// n

类似数组的对象都有 一个length属性,也可以给length赋值

let {length: len}="goudan"
len // 6

Set

1、Set的基本用法

  • 和数组相似,也是一种集合

  • 只能存储唯一值,自动去重

  • 不支持索引访问

  • 可以放数组,不可以放对象,使用add向里面填充数据,可以使用delete删除其中的一个元素。

创建Set如下:

let coll = new Set([3,5,"feng","true"]); // 放数组
console.log(coll) // Set(4) {3, 5, "feng", "true"}
// ps: 初始化的参数必须是可遍历的,可以是数组或自定义遍历的数据结构

coll.add(22).add('hello')
console.log(coll) // Set(5) {3, 5, "feng", "true", 22, "hello"}
coll.delete(3)
console.log(coll) // Set(4) {5, "feng", "true", 22}
coll.clear()
console.log(coll) // Set(0) {}

Set不是数组,是一个像对象的数组,就是一个伪数组。Set中的数据可以用for of 以及 forEach来进行遍历。

coll.forEach(item => console.log(item));	  // 3 5 feng true
for (let item of coll) {console.log(item);}   // 3 5 feng true

// Set 转 Array
const arrFromSet = Array.from(coll)
console.log(arrFromSet) // [3,5,"feng","true"]

2、Set的应用

1、数组去重

let arr = [1,1,12,3,3,true,true,NaN,NaN]
let unique = [...(new Set(arr))]
console.log(unique)//[ 1, 12, 3, true, NaN ]

2、并集(Union)、交集(Intersect)和差集(Difference)

let a = new Set([1, 2, 3]);
let b = new Set([4, 3, 2]);

// 并集
let union = new Set([...a, ...b]);
// Set {1, 2, 3, 4}

// 交集
let intersect = new Set([...a].filter(x => b.has(x)));
// set {2, 3}

// 差集
let difference = new Set([...a].filter(x => !b.has(x)));
// Set {1}

Object⭐

1、深拷贝和浅拷贝

深浅拷贝

区别

1.浅拷贝: 将原对象或原数组的引用直接赋给新对象,新数组,新对象/数组只是原对象的一个引用

2.深拷贝: 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和数组,将原对象的各项属性的“值”(数组的所有元素)拷贝过来,是“值”而不是“引用”

深拷贝数组

1.直接遍历

function copyArr(arr) {
    let res = []
    for (let i = 0; i < arr.length; i++) {
     res.push(arr[i])
    }
    return res
}
var arr = [1,2,3,4,5]
var arr2 = copyArr(arr)

2.slice()

var arr = [1,2,3,4,5]
var arr2 = arr.slice()

3.concat()

var arr = [1,2,3,4,5]
var arr2 = arr.concat()

4.扩展运算符...

var arr = [1,2,3,4,5]
var arr2 = [...arr]

深拷贝对象

1.迭代递归法

对对象进行迭代操作,对它的每个值进行递归深拷贝。

function deepClone(obj){
    var newObj= obj instanceof Array ? [] : {};
    for(let item in obj){
        newObj[item] = typeof obj[item] == 'object' ? deepClone(obj[item]) : obj[item];
    }
    return newObj;
}

2.序列化反序列化法

JSON.parse(JSON.stringify(XXXX))

var array = [
    { number: 1 },
    { number: 2 },
    { number: 3 }
];
var copyArray = JSON.parse(JSON.stringify(array))
copyArray[0].number = 100;
console.log(array); //  [{number: 1}, { number: 2 }, { number: 3 }]
console.log(copyArray); // [{number: 100}, { number: 2 }, { number: 3 }]

它也只能深拷贝对象和数组,对于其他种类的对象,会失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平常开发中使用,因为通常不需要考虑对象和数组之外的类型。

缺点:

  • 会忽略undefined
  • 不能序列化函数
  • 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对象

在通常情况下,复杂数据都是可以序列化的,所以这个函数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该函数是内置函数中处理深拷贝性能最快的。当然如果你的数据中含有以上三种情况下,可以使用lodash的深拷贝函数。

2、Object.assign()

语法:Obejct.assign(target,...sources)

用途:将来自一个或多个源对象中的值复制到一个目标对象,它将返回目标对象。

其中对象的继承属性和不可枚举属性是不能拷贝的,所以不能使用它来实现深拷贝。

assign这个方法会把原型上面的内容也拷贝了。

let obj = { name:"goudan"}
let obj2 = { name:"xiaofei",age:12}
obj2.__proto__.sex = "man"
console.log(Object.assign(obj,obj2));//在obj的__proto__对象上面也会有sex属性

第一级属性深拷贝,从第二级属性开始就是浅拷贝。

如果多个源对象具有同名属性,则排位靠后的源对象会覆盖排位靠前的。但null或undefined被视为空对象一样对待,不会覆盖。

var receiver = {};
Object.assign(receiver, 
    {
    	type: "js", 
    	name:"file.js"
	},
    {
    	type: "css"
	}
)
console.log(receiver); // {type: "css", name: "file.js"}

实现 deepAssign:

//实现 deepAssign({a: {b: 1, c: 2}}, {a: {c: 3}});
//=> {a: {b: 1, c: 3}}

// 只有两个对象
function deepAssign(obj1, obj2){
    for(var item in obj2){
        obj1[item] = typeof obj2[item] === 'object' ? deepAssign(obj1[item], obj2[item]) : obj2[item];
    }
    return obj1;
}

// 通用
function deepAssign() {
  var args = Array.from(arguments);
  return args.reduce(deepClone, args[0]);

  function deepClone(target, obj){
    if(!target) target = Array.isArray(obj) ? [] : {};
      for(key in obj){
        target[key] = typeof obj[key] ==="object" ? deepClone(target[key], obj[key]) : obj[key]
      }
    return target;
  }
}

Map

1、Map的基本用法

Map的创建和用法如下:

var m = new Map();
o = {p: "Hello World"};
m.set(o, "content");	//使用set进行添加元素 这里的键值是一个对象
console.log(m.get(o))
// "content"

Map中的实例属性主要有

  • size:返回成员总数。

  • set(key, value):设置key所对应的键值,然后返回整个Map结构。如果key已经有值,则键值会被更新,否则就新生成该键。

  • get(key):读取key对应的键值,如果找不到key,返回undefined。

  • has(key):返回一个布尔值,表示某个键是否在Map数据结构中。

  • delete(key):删除某个键,返回true。如果删除失败,返回false。

  • clear():清除所有成员,没有返回值。

  • set():方法返回的是Map本身,因此可以采用链式写法。

主要看下Map的遍历方法(Set一样)

  • keys():返回键名的遍历器。

  • values():返回键值的遍历器。

  • entries():返回所有成员的遍历器。

let map = new Map([
  ['F', 'no'],
  ['T',  'yes'],
]);

for (let key of map.keys()) {
  document.write(key);
}
// "F"
// "T"
for (let value of map.values()) {
  document.write(value);
}
// "no"
// "yes"
for (let item of map.entries()) {
  document.write(item[0], item[1]);
}
// "F" "no"
// "T" "yes"
// 或者
for (let [key, value] of map.entries()) {
  document.write(key, value);
}
// 等同于使用map.entries()
for (let [key, value] of map) {
  document.write(key, value);
}

2、Map 和 Object 有什么区别

Object和Map的区别

  • 键的类型:

    对象中的键名只能是字符串或Symbols,如果使用Map,它里面的键可以是任意值,包括函数,对象,基本类型等。

  • 键的顺序:

    Map中的键是有序的,而Object需要先获取它的键数组

  • 性能:

    在频繁增删键值对的场景下会有性能优势

特性ObjectMap
键的类型只能是 string 或 symbol可以是任何类型(对象、函数等)
键值对的存储顺序无序(属性顺序可能变化)有序(插入顺序保持不变)
查找性能相对较慢(基于哈希表)更快(专门优化的键值存储结构)
迭代方式for...in,Object.keys() 等forEach(),for...of(支持迭代器)
获取键的方式Object.keys(obj) 只能获取 string 键map.keys() 可获取所有类型的键
获取大小需手动计算 Object.keys(obj).lengthmap.size 直接获取大小
是否能轻松转换为 JSON✅ 可以 JSON.stringify()❌ 不能直接 JSON.stringify()
适用场景适用于存储结构化数据,如对象属性适用于 高效键值存储和查找
// Object 只能用字符串作为键
const obj = {}
obj['key1'] = 'value1'
obj[1] = 'value2' // 这里的 1 会被转换为 "1"
console.log(obj) // { '1': 'value2', key1: 'value1' }

// Map 可用任何类型作为键
const map = new Map()
map.set('key1', 'value1')
map.set(1, 'value2') // 数字 1 不会被转换为字符串
console.log(map) // Map(2) { 'key1' => 'value1', 1 => 'value2' }

// Object 迭代(无序)
console.log(Object.keys(obj)) // ['1', 'key1']

// Map 迭代(有序)
console.log([...map.keys()]) // ['key1', 1]

// Map 直接获取大小
console.log(map.size) // 2

// Object 需要手动计算大小
console.log(Object.keys(obj).length) // 2

3、WeakMap与Map的区别是什么?⭐

WeakMap 是 JavaScript 中的一种集合类型,它存储键值对,且键必须是对象,并且键是弱引用的。这意味着,如果键对象没有其他引用,它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对应的键值对也会被自动删除。

与Map的区别

键的类型

  • Map:键可以是任意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像字符串、数字等)和引用类型(如对象、函数)。
  • WeakMap:键只能是对象,不能使用基本数据类型作为键。

垃圾回收机制

  • Map:对键所引用的对象是强引用。只要 Map 存在,键引用的对象就不会被垃圾回收,即便其他地方无该对象的引用。
  • WeakMap:对键所引用的对象是弱引用。若对象没有其他强引用,垃圾回收时对象会被回收,WeakMap 里对应的键值对也会自动移除。

可遍历性

  • Map:是可迭代的,能使用 for...of 循环、forEach 方法等遍历其键值对。
  • WeakMap:不可迭代,没有 keys()、values()、entries() 这些迭代方法,也不能用 for...of 或 forEach 遍历。

方法和属性

  • Map:有 size 属性来获取键值对数量,还有 set()、get()、has()、delete()、clear() 等方法。
  • WeakMap:只有 set()、get()、has()、delete() 方法,没有 size 属性和 clear() 方法。

使用场景

  • Map:适用于需存储任意类型键值对,且要对这些键值对进行遍历和操作的场景,如缓存数据。
  • WeakMap:常用于避免内存泄漏的场景,例如给对象添加私有数据,当对象被销毁时,WeakMap 里相关数据也会被清理。

RexgExp等

1、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入门

元字符

元字符作用
.匹配任意字符除了换行符和回车。
[]匹配方括号内的任意字符。比如[0-9]就可以用来匹配任意数字。
^^9,这样使用代表匹配以9开头。[ ^9 ],这样使用代表不匹配方括号内除了9的字符。
$匹配输入字符串的结尾位置。如果设置了 RegExp 对象的 Multiline 属性,则 $ 也匹配 '\n' 或 '\r'。
{n,m}匹配n~m位字符。如 /b{n,m}/g,就是最少出现n次b,最多出现m次b。
(abc)只匹配和abc相同的字符串。
|匹配|前后任意字符。
\转义。
*匹配0~n位字符。如 /b*/g,就是可以不出现b,也可以出现一次或多次。
+匹配1~n位字符。如 /b+/g,就是至少出现一次b。
??之前字符可选,0或1位。如 /colou?r/g,就是可以匹配color或colour。

修饰语

修饰语作用
i忽略大小写
g全局搜索
m多行

ES6新增

y修饰符:sticky粘连,连续匹配

const s = 'aaa_aa_a'
const r1 = /a+/g
console.log(r1.exec(s))  // ["aaa", index: 0, input: "aaa_aa_a"]

const r2 = /a+/y
console.log(r2.exec(s))  // ["aaa", index: 0, input: "aaa_aa_a"]

// 再执行一次
console.log(r1.exec(s))  // ["aa", index: 4, input: "aaa_aa_a"]
console.log(r2.exec(s))  // null

y修饰符规定正则表达式必须从lastIndex规定的位置开始进行匹配,也就是说,如果开始匹配的位置不是从lastIndex规定位置开始,匹配失败,不再继续尝试。

u修饰符:u修饰符表示按unicode(utf-8)匹配(主要正对多字节比如汉字)

字符简写

简写作用
\w匹配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W和上面相反
\s匹配任意的空白符
\S和上面相反
\d匹配数字
\D和上面相反
\b匹配单词边界(单词的开始和结束)
\B和上面相反

检索规则

1.test()方法用来检测一个字符串是否匹配某个正则表达式,如果匹配成功,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2.exec()方法用来检索字符串中与正则表达式匹配的值。exec()方法返回一个数组,其中存放匹配的结果。如果未找到匹配的值,则返回null

3.compile()方法可以在脚本执行过程中编译正则表达式,也可以改变已有表达式

创建方式

1、字面量语法:/pattern/ attributes

2、创建RegExp对象的语法:new RegExp(pattern, attributes)

attributes:g:全局匹配 i:大小写匹配 m:多行匹配

例一:删除一个字符串中所有的英文

doc = doc.replace(/[A-Za-z]+/g, '');

例二:验证一个字符串是否是电话号码

/^[1][358][0-9]{9}$/

例三:将原字符串中的所有空白字符替换成""

replace(/\s/g,"")

"/ /"这个是固定写法,"\s"是转移符号用以匹配任何空白字符,包括空格、制表符、换页符等等,"g"表示全局匹配将替换所有匹配的子串,如果不加"g"当匹配到第一个后就结束了。

Function

1、形参和arguments

该参数是一个类似于数组的结构(可以像数组一样遍历,还可以使用下标来访问数据),但是并不是数组。

1、函数调用的时候,会把实参的值赋给形参,而且会使用arguments来接收实参

2、如果实参的个数超过形参的个数,那么可以通过arguments来获取超出的数据

3、如果实参的个数小于形参的个数,那么不足的全部设置为undefined

两者之间是关联的关系

函数名.length => 形参的长度(个数)

2、在函数体内可以通过arguments对象来访问这个参数数组,从而获取传递给函数的每一个参数

function doadd() {
    if (arguments.length == 1) {
        alert(arguments[0] + 10);
    } else if (arguments.length == 2) {
        alert(arguments[0] + arguments[1]);
    }
}
doAdd(10) // 20
doAdd(30, 20) // 50

3、立即执行函数

声明一个函数,并马上调用这个匿名函数就叫做立即执行函数;也可以说立即执行函数是一种语法,让你的函数在定义以后立即执行。

立即执行函数的作用:

  1. 不必为函数命名,避免了污染全局变量

  2. 立即执行函数内部形成了一个单独的作用域,可以封装一些外部无法读取的私有变量

    例子:

var foo = 1;
(function foo() {
     foo = 10; 
     console.log(foo);
}())
// ƒ foo() { foo = 10; console.log(foo) }

​ 因为当js解释器在遇到非匿名的立即执行函数时,会创建一个辅助的特定对象,然后将函数名称作为这个对象的属性,因此函数内部才可以访问到foo,所以打印的还是这个函数,并且外部的值也没有发生更改。

4、函数默认参数

// ES5
function(a, b){
    if(b == null){
        b = 0
    }
}
// ES6
function(a, b = 0){
    ...
}

拓展:在函数体内,判断函数有几个参数

// ES5 用arguments
function test (a, b = 1, c) {
    console.log(arguments.length)
}
test('a', 'b') // 2

// ES6
function test (a, b = 1, c) {
    console.log(test.length)
}
test('a', 'b') // 1

// 注意:Function.length统计的是 没有默认值的参数的个数

5、箭头函数⭐

//JS
var arr = [1,2,3]
arr.map(function(item){
    return item + 1
})

//ES6
const arr = [1,2,3]
arr.map(item => item + 1)
arr.map((item, index) => {
    console.log(index)
    return item + 1
})

如果返回值是表达式,可以省略return和{}

let pow = x => x*x

如果返回值是字面量对象,一定要用小括号包起来

let person = (name) => ({
    age: 20,
    addr: 'beijing'
})

箭头函数和普通函数的区别

  • 箭头函数是匿名函数,不能作为构造函数,不能使用new
  • 箭头函数不绑定arguments,取而代之用rest参数...解决
  • 箭头函数不绑定this,会捕获其所在的上下文的this值作为自己的this值
  • 箭头函数通过call()或apply()方法调用一个函数时,只传入了一个参数,对this并没有影响
  • 箭头函数没有原型属性
  • 箭头函数不能当做Generator函数,不能使用yield关键词
// 箭头函数 this
const obj = {
  name: 'Alice',
  say: () => {
    console.log(this.name) // undefined (继承全局作用域的 this)
  },
}
obj.say()

// 普通函数 this
const obj = {
  name: 'Alice',
  say: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Alice" (this 指向 obj)
  },
}
obj.say()

// 箭头函数 不能作为构造函数
const Person = (name) => {
  this.name = name
}
const p = new Person('Alice') // TypeError: Person is not a constructor

// 普通函数 构造函数
function Person(name) {
  this.name = name
}
const p = new Person('Alice')
console.log(p.name) // "Alice"

// 箭头函数 ...args
const add = (...args) => {
  console.log(args) // [1, 2, 3]
}
add(1, 2, 3)

// 普通函数 arguments
function add() {
  console.log(arguments) // Arguments(3) [1, 2, 3]
}
add(1, 2, 3)

// 箭头函数 不支持 `bind/call/apply`
const obj = {
  value: 42,
}
const arrowFn = () => {
  console.log(this.value)
}
arrowFn.call(obj) // undefined

// 普通函数 支持 `bind/call/apply`
const obj = {
  value: 42,
}
function normalFn() {
  console.log(this.value)
}
normalFn.call(obj) // 42

什么时候不能使用箭头函数

  1. 需要动态绑定 this 的场景。
  2. 作为构造函数。
  3. 需要 arguments 对象的场景。
  4. 需要显式修改 this 的场景(使用 bind/call/apply 等)。
  5. 类的实例方法(特别是 getter 和 setter)。—— 无法动态绑定 this

Generator(生成器)

有部分内容在上面

语法

function * gen () {
    yield 1
    yield 2
    yield 3
}
let g = gen()

1、Generator函数比普通函数多一个*

2、函数内部用yield来控制程序的执行和”暂停“

3、函数的返回值通过next来“恢复”程序执行,不会返回结果,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代表 Generator 函数的内部指针{value:,done:'true/false'}。value属性表示当前的内部状态的值,是yield表达式后面那个表达式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遍历结束。

注意:Generator函数的定义不能使用箭头函数,否则会触发SyntaxError

yield表达式

yield * 是委托给另一个遍历器对象或者可遍历对象,即generator可以嵌套

function * gen () {
    let val 
    val = yield * [1, 2, 3]
    console.log(val)
}
const l = gen()
console.log(l.next())
console.log(l.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 {value: 2, done: false}

next([value])

可以接受参数,这个参数可以让你在Generator外部给内部传递数据,而这个参数就是yield的返回值

//通过改变yield返回值的数据来改变内部的数据
function * gen () {
    let val 
    val = (yield [1, 2, 3]) + 7
    console.log(val)
}
const l = gen()
console.log(l.next(10))
console.log(l.next(20))
// {value: Array(3), done: false}
// 27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return

return方法可以让Generator函数遍历终止,有点类似for循环的break

function * gen () {
    yield 1
    yield 2
    yield 3
}

var g = gen()
console.log(g.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console.log(g.return())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console.log(g.next())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return还可以传入参数,作为返回值的value

function * gen () {
    yield 1
    yield 2
    yield 3
}

var g = gen()
console.log(g.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console.log(g.return(100))		// {value: 100, done: true}
console.log(g.next())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throw

可以通过throw方法在Generator外部控制内部执行的“终断”

// 在内部捕获异常
function * gen () {
    while (true) {
        try {
            yield 1
        } catch (e) {
            console.log(e.message)
        }
    }
}
let g = gen()
console.log(g.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console.log(g.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g.throw(new Error('message wrong'))     //  message wrong
console.log(g.next())					// {value: 1, done: false}

应用实例

抽奖

function * draw (first = 1, second = 3, third = 5) {
    let price = [1, 2, 3, 4, 5, 6, 7, 11, 12, 13, 14, 16, 17, 21, 22, 23, 24, 25, 26, 27]
    let count = 0
    let random
    while (1) {
        if (count < first + second + third) {
            random = Math.floor(Math.random() * price.length)
            yield price[random]
            count++
            price.splice(random, 1)
        } else {
            return false
        }
    }
}
let d = draw()
console.log(d.next().value) // 来9次

普通函数的话一下子就知道了所有的中奖人,二使用Generator函数则是一个一个抽出来,比较刺激

Iterator(迭代器)

遍历器(Iterator)是一种接口,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Iterator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在ES6中,有些数据结构原生具备Iterator接口(比如数组),即不用任何处理,就可以被for...of循环遍历,有些就不行(比如对象)。原因在于,这些数据结构原生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另外一些数据结构没有。凡是部署了Symbol.iterator属性的数据结构,就称为部署了遍历器接口。调用这个接口,就会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

在ES6中,有三类数据结构原生具备Iterator接口(可用for of遍历):数组、某些类似数组的对象、Set和Map结构。

迭代器协议

迭代器协议要求符合以下条件:

  1. 是个对象
  2. 这个对象包含一个无参函数next
  3. next返回一个对象,对象包含done和value属性。其中done表示遍历是否结束,value返回当前遍历的值

注意:如果next函数返回一个非对象值(比如false和undefined)会展示一个TypeError的错误。

可迭代协议

如果让一个对象是可遍历的,就要遵守可迭代协议,该协议要求对象要部署一个以Symbol.iterator为key的键值对,而value就是一个无参函数,这个函数返回的对象要遵守迭代器协议。

作用

  • 为各种数据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简便的访问接口;

  • 使得数据结构的成员能够按某种次序排列;

  • ES6创造了一种新的遍历命令for...of循环,Iterator接口主要供for...of消费。

工作原理

  • 创建一个指针对象,指向数据结构的起始位置。

  • 第一次调用next方法,指针自动指向数据结构的第一个成员

  • 接下来不断调用next方法,指针会一直往后移动,直到指向最后一个成员

  • 每调用next方法返回的是一个包含value和done的对象,{value: 当前成员的值, done: 布尔值}

    value表示当前成员的值,done对应的布尔值表示当前的数据的结构是否遍历结束。

    当遍历结束的时候返回的value值是undefined,done值为false

一个为对象添加Iterator接口的例子

let authors = {
    allAuthors: {
        fiction: [
            'Agatha Christie',
            'J.K.Rowing',
            'Dr.Seuss'
        ],
        fantasy: [
            'xxx',
            'xxxx',
            'xx'
        ]
    }
}

// 部署Iterator接口
authors[Symbol.iterator] = function() {
    // 根据对象数据结构的特点自己实现业务逻辑
    let allAuthors = this.allAuthors
    let keys = Reflect.ownKeys(allAuthors)
    let values = []
    return {
        next () {
            if (!values.length) {
                if (keys.length) {
                    values = allAuthors[keys[0]]
                    keys.shift()
                }
            }
            return {
                done: !values.length,
                value: values.shift()
            }
        }
    }
}

// 遍历获取所有作者
let r = []
for (let value of authors) {
    console.log(`${value}`)
    r.push(value)
}
console.log(r) // ["Agatha Christie", "J.K.Rowing", "Dr.Seuss", "xxx", "xxxx", "xx"]

还可以用Genrator来实现

authors[Symbols.iterator] = function * () {
    let allAuthors = this.allAuthors
    let keys = Reflect.ownKeys(allAuthors)
    let values = []
    return {
        while(1) {
            if (!values.length) {
                if (keys.length) {
                    values = allAuthors[keys[0]]
                    keys.shift()
                    yield values.shift()
                } else {
                    return false
                }
            } else {
                yield values.shift()
            }
        }
    }
}

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调用数组的Symbol.iterator方法的例子

let iterable = {
  0: 'a',
  1: 'b',
  2: 'c',
  length: 3,
  [Symbol.iterator]: Array.prototype[Symbol.iterator]
};
for (let item of iterable) {
  console.log(item); // 'a', 'b', 'c'
}

注意,普通对象部署数组的Symbol.iterator方法,并无效果。

默认调用Iterator接口(即Symbol.iterator方法)的场合。

  • 解构赋值
  • for...of
  • 扩展运算符(...)
  • yield后面跟的是一个可遍历的结构,它会调用该结构的遍历器接口。
  • 由于数组的遍历会调用遍历器接口,所以任何接受数组作为参数的场合,其实都调用

注意:

  • 字符串是一个类似数组的对象,也原生具有Iterator接口。

  • 遍历器对象除了具有next方法,还可以具有return方法和throw方法。如果你自己写遍历器对象生成函数,那么next方法是必须部署的,return方法和throw方法是否部署是可选的。

Class

JS构造函数

function MathHandle(x,y){
    this.x = x
    this.y = y
}
MathHandle.prototype.add = function(){
    return this.x + this.y
}
var m = new MathHandle(1,2)
console.log(m.add())

class语法

class MathHandle {
    constructor(x,y){
        this.x = x
        this.y = y
    }
    add(){
        return this.x + this.y
    }
}
var m = new MathHandle(1,2)
console.log(m.add())
m.__proto === MathHandle.prototype  //true

继承—JS

//动物
function Animal(){
    this.eat = function() {
        console.log('animal eat')
    }
}
//狗
function Dog(){
    this.bark = function() {
        console.log('dog bark')
    }
}
Dog.prototype = new Animal()
var hashiqi = new Dog()

继承—class

class Animal{
    constructor(name){
        this.name = name
    }
    eat() {
        console.log(this.name + ' eat')
    }
}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constructor(name){
        super(name)
        this.name = name
    }
    say() {
        console.log(this.name + ' say')
    }
}
const dog = new Dog('哈士奇')
dog.eat()
dog.say()

Class和普通构造函数有何区别

  • class在语法上更加贴近面向对象的写法
  • class实现继承更加易读,易理解
  • 更易于写java等后端语言使用
  • 本质是语法糖,使用prototype

Setters & Getters

对于类中的属性,可以直接在constructor中通过this直接定义,还可以直接在类的顶层来定义

class Animal {
    constructor (type, age) {
        this.type = type
        this._age = age
    }
    get age () {
        return this._age
    }
    set age (val) {
        this._age = val
    }
}

Static Methods

静态方法:不属于对象实例,而属于这个类,需要从类来访问才能获取。

// ES5
let Animal = function(type) {
    this.type = type
    this.walk = function() {
        console.log('I`m walking')
    }
}
Animal.eat = function() {
    console.log('I`m eating')
}
Animal.eat()
// ES6
class Animal {
    constructor(type) {
        this.type = type
    }
    walk() {
        console.log('I`m walking')
    }
    static eat () {
        console.log('I`m eating')
    }
}
Animal.eat()

什么时候用实例对象方法,什么时候用静态方法?

如果这个方法里面还会涉及到其他的实例对象属性或方法(即另外还要依赖于其他方法),则用实例对象方法。

如果没有依赖关系,则用静态方法。(因为静态方法拿不到实例对象)

代理(Proxy)

Proxy是ES6中新增的功能,可以用来自定义对象中的操作,如查找、赋值、枚举、函数调用等。

le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 target:代表需要代理的对象
  • handler:用来自定义对象中的操作
let obj = {
    name: 'xiaoming',
    price: 100
}
let d = new Proxy(obj, {
    get (target, key) {
        if (key === 'price') {
            return target[key] + 20
        } else {
            return target[key]
        }
    }
})
console.log(d.price, d.name); // 120 "xiaoming"

对赋值进行拦截

let obj = {
    name: 'xiaoming',
    price: 100
}
let d = new Proxy(obj, {
    get (target, key) {
        return target[key]
    },
    set (target, key) {
    	return false
	}
})
d.price = 120
console.log(d.price, d.name); // 100 "xiaoming"

校验

对于数据交互而言,校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校验是将校验写在了业务逻辑里,导致代码耦合度较高。使用Proxy就可以将代码设计的非常灵活。

// validator.js
export default (obj, key, value) {
    if (Reflect.has(key) && value > 20) {
        obj[key] = value
    }
}

import validator from './validator'
let data = new Proxy(response.data, {
    set: validator
})

对读写进行监控

// 监听错误
window.addEvenetListener('error', (e) => {
    console.log(e.message)
}, true)
// 校验规则
let validator = {
    set(target, key, value) {
        if (key === 'age') {
            if (typeof value !== 'number' || Number.isNaN(value)) {
                // 不满足规则就要触发错误
                throw new TypeError('Age must be a number')
            }
            if (value <= 0) {
                throw new TypeError('Age must bu a positive number')
            }
        }
        return true
    }
}
const person = {age: 27}
const proxy = new Proxy(person, validator)
proxy.age = NaN // Uncaught TypeError: Age must be a number
proxy.age = 28
proxy.age = 0 // Uncaught TypeError: Age must be a positive number

设置对象的id只可读不可被修改

class Component {
    constructor() {
        this.proxy = new Proxy({
            id: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8) // 随机生成一个id
        }, {}) 
    }
    get id () {
        return this.proxy.id
    }
}
let com = new Component()
com.id = 'abc'
console.log(com.id) // dp9hrcw7

Revocable Proxy

除了使用常规的代理,还可以创建临时的代理,这个临时代理就可以被取消

let obj = {
    name: 'xiaoming',
    price: 100
}
let d = Proxy.revocable(obj, {
    get (target, key) {
        if (key === 'price') {
            return target[key] + 20
        } else {
            return target[key]
        }
    }
})
console.log(d.proxy.price, d); // 120  {proxy: Proxy, revoke: ƒ}
setTimeout(function () {
    // 销毁代理  一旦revoke被调用,proxy就失效了,这就起到了临时代理的作用
    d.revoke()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proxy.price)
    })
})
//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perform 'get' on a proxy that has been revoked

反射(Reflect)

Reflect是一个内置对象,它提供拦截JavaScript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与处理器对象的方法相同,Reflect不是一个函数对象,因此它是不可构造的。

注意:与大多数全局对象不同,Reflect没有构造函数,你不能将其与一个new运算符一起使用,或者将Reflect对象作为一个函数来调用。Reflect的所有属性和方法都是静态的(就像Math对象)

反射,什么是反射机制?

Java的反射机制是在编译阶段不知道是哪个类被加载,而是在运行的时候才加载、执行。

Reflect.apply

Reflect.apply(target, thisArgument, argumentsList)

  • target:目标函数
  • thisArgument:target函数调用时绑定的this对象
  • argumentsList:target函数调用时传入的实参列表,该参数应该是一个类数组的对象
Math.floor.apply(null, [3.72]);  // 3
Reflect.apply(Math.floor, null, [3.72]);  // 3

let price = 91.5;
price = price > 100 ?  Math.floor.apply(null, [price]) : Math.ceil.apply(null, [price]);
price = Reflect.apply(price > 100 ?  Math.floor : Math.ceil, null, [price]);

Reflect.construct

Reflect.construct()方法的行为有点像new操作符构造函数,相当于运行new target(...arg)

Reflect.construct(target, argumentsList[, newTarget])

  • target:被运行的目标函数
  • argumentsList:调用构造函数的数组或伪数组
  • newTarget:该参数为构造函数,参考new.target操作符,如果没有newTarget参数,默认和target一样
var date = new Date();
var date1 = Reflect.construct(Date, []);

Reflect.defineProperty 和 Reflect.deleteProperty

// 新增对象属性
const student = {};
const r = Reflect.defineProperty(student, 'name', { value: 'Mike'});
// student {name: "Mike"}   r true
const r = Object.defineProperty(student, 'name', { value: 'Mike'});
// student {name: "Mike"}   r {name: "Mike"}

// 删除对象属性
const obj = {x: 100, y: 200};
const r = Reflect.deleteProperty(obj, 'x');
// obj { y: 200}   r true
delete obj.x

Reflect.ownKeys()

返回目标对象自身的属性key组成的数组, 相当于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target) concat(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target)

对象中属性的遍历

支持的方法集合

  • Reflect.apply()

  • Reflect.construct()

  • Reflect.defineProperty()

  • Reflect.deleteProperty()

  • Reflect.get()

  • Refl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

  • Reflect.getPrototypeOf()

  • Reflect.has()

  • Reflect.isExtensible()

  • Reflect.ownKeys()

  • Reflect.preventExtensions()

  • Reflect.set()

  • Reflect.setPrototypeOf()

作用域

1、变量提升⭐

变量定义

console.log(a); // undefined
var a = 100;

实际 => 变量定义提升(PS:变量声明的提升仅仅是声明提升了,赋值并不会提升)
var a;
console.log(a)
a = 100;

函数声明

fn('zhangsan');  // zhangsan 20
function fn(name) {
    age = 20;
    console.log(name, age);
    var age;
}

注意:函数声明和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函数声明: function fn() {} fn()不会报错,函数声明能提前。

函数表达式:var fn1 = function() {} fn1()报错,这时只有变量声明提前。

另外:函数声明的提升在变量声明的提升之上的

2、this

this对象是在运行时基于函数的执行环境绑定的:

  • 在全局函数中,this--->window

  • 在函数中

    1、作为对象的方法来调用 this--->当前的对象

    var obj = {
        name: 'A',
        printName: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console.log(this) // this -> obj这个被新创建出来的对象
        }
    }
    obj.printName()

    2、作为普通的函数调用 this--->window

    (1.2可总结为 看函数名前面是否有“.” ,有的话, “.”前面是谁,this就是谁;没有的话this就是window )

    function fn() {
        console.log(this) // this -> window
    }
    fn()

    3、作为构造函数和new使用 this--->构造函数内部新创建的对象

    function Foo(name) {
        this.name = name
        console.log(this)  // this -> f 这个被新创建出来的对象
    }
    var f = new Foo('zhangsan')

    4、被call,apply或bind调用(函数上下文调用) this--->第一个参数

    function fn1(name, age) {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this) // {x: 100}
    }
    fn1.call({x: 100}, 'zhangsan', 20)
    function fn2(name, age) {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this) // {y: 200}
    }
    fn2.bind({y: 200}, 'zhangsan', 20)()

    5、立即执行函数中的this永远都是window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 // this->window
    })()

    6、箭头函数不绑定this,会捕获其所在的上下文的this值,作为自己的this值。

    箭头函数本身没有this,箭头函数中的this是在它声明时捕获它所处作用域中的this。

    特别说明:this一旦被捕获,以后将不再变化。

    var a = 'aaa'
    let func = () => {
        console.log(this.a)
        console.log(this);  // this -> window
    }
    func();
    // 箭头函数在全局作用域声明,所以它捕获全局作用域中的this,this指向window对象。
    var a = 'aaa';
    function wrap(){
      console.log(this)  // this -> owrap这个被新创建出来的对象
      this.a = 'bbb';
      let func = () => {
        console.log(this.webName);
        console.log(this);  // this -> owrap这个被新创建出来的对象
      }
      func();
    }
    let owrap = new wrap();
    // 函数作用域中的this指向创建的对象实例。箭头函数也随之被声明,此时捕获这个this,也指向创建的对象实例

    通过 call() 或 apply() 方法调用一个函数时,只传入了一个参数,对 this 并没有影响

    var a = 'aaa';
    let b = {a: 'bbb'}; 
    
    function fn1() { 
      console.log(this);   // {a: 'bbb'}
      console.log(this.a); // bbb
    } 
    fn1.call(b);
    
    let fn2 = () =>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console.log(this.a);  // aaa
    } 
    fn2.call(b);

3、apply,call与bind⭐

共同点:

1、都是用来改变函数的this对象的指向的。 2、第一个参数都是this要指向的对象。 3、都可以利用后续参数传参。

区别:

  • apply:最多只能有两个参数——新this对象和一个数组arrArray。立即调用

    xw.say.apply(xh, [1,2,3,4]);

  • call:它可以接受多个参数,第一个参数与apply一样,后面则是一串参数列表。立即调用

    xw.say.call(xh, 1, 2, 3, 4);

  • bind:bind() 方法会创建一个新函数,称为绑定函数,当调用这个绑定函数时,绑定函数会以创建它时传入 bind()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 作为 this,传入 bind() 方法的第二个以及以后的参数加上绑定函数运行时本身的参数按照顺序作为原函数的参数来调用原函数。bind改变this作用域会返回一个新的函数,这个函数不会马上执行。

    xw.say.bind(xh, 1, 2, 3, 4)(); 或 xw.say.bind(xh)(1, 2, 3, 4);

    Function.prototype.bind = function(context, ...args) {
        var fn = this;
        return function(...rest) {
            // 改变this指向给context
            return fn.apply(context, [...args, ...rest]);
        }
    }
    
    function func(...arg){
        console.log(this);		// {a: 1}
        console.log(arg);		// [1, 2, 3, 4, 5, 6, 7, 8]
    }
    let newFunc = func.bind({a: 1}, 1, 2, 3, 4);
    newFunc(5, 6, 7, 8);	// args:[1, 2, 3, 4]  rest:[5, 6, 7, 8]

4、作用域

作用域是指对某一变量和方法具有访问权限的代码空间。

  • 全局作用域:在函数或代码块{}外定义的变量拥有全局作用域,即对任何内部函数来说,都是可以访问的。

    注意:在函数内部或代码块中没有定义的变量实际上是作为window/global的属性存在,而不是全局变量。换句话说没有使用var定义的变量虽然有用全局作用域,但是它是可以被delete,而全局变量不可以。

  • 块级作用域:存在于函数内部或块中(字符{和}之间的区域)

5、作用域链

var a = 100
function F1() {
    var b = 200
    function F2() {
        var c = 300
        console.log(a)	// a是自由变量,向父级作用域寻找a,未果,再向上一级父级作用域寻找a
        console.log(b)	// b是自由变量,向父级作用域寻找b
        console.log(c)
    }
    F2()
}
F1()               // 自由变量不断地往父级作用域去找,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改变作用域链的方法

with、try...catch、eval

例题:

var a = 100
function F1() {
    var a = 200
    F2()
}
function F2() {
    console.log(a)
}
F1()             // 100
var a = 100
function F1() {
    var a = 200
    function F2() {
        console.log(a)
    }
    F2()
}
F1()             // 200

6、let&const及块级作用域

let

  1. let定义变量,可重新赋值。但是不能重复定义,不会进行变量提升

  2. let声明的全局变量不是全局对象的属性

而var声明的全局变量是window的属性,是可以通过window变量名的方式访问的

var a = 1
console.log(window.a) // 1

let b = 1
console.log(window.b) // undefined

const

const和let一样,有块级作用域,不会变量提升

不同的是其定义的变量不能被修改且定义时必须初始化,用于定义常量

但是const定义的对象属性是可以被修改的。因为const 指针指向的地址不可以变化,但指向地址的内容可以变化。

块级作用域

//JS
var obj = {
    a: 100,
    b: 200
}
for(var item in obj){
    console.log(item)
}
console.log(item) //'b'
//ES6
const obj = {
    a: 100,
    b: 200
}
for(let item in obj){
    console.log(item)
}
console.log(item) //undefined

7、自由变量

自由变量 指的是 在当前作用域中未声明,但在上层作用域中找到的变量。

在 JavaScript 中,当代码执行时,如果遇到一个变量:

  • 当前作用域 找不到该变量,就会沿着 作用域链 向上查找,直到找到该变量或报 ReferenceError。
  • 这个在外层作用域中找到的变量,就是自由变量。

闭包⭐

1、闭包

闭包就是能够读取其他函数内部变量的函数。只有函数内部的子函数才能读取局部变量,所以闭包可以理解成“定义在一个函数内部的函数“。在本质上,闭包是将函数内部和函数外部连接起来的桥梁。

简单来说:闭包是在 A 函数里面返回的 B 函数,然后 B 函数里面一直引用着 A 函数的局部变量。

闭包的用途:

1、读取函数内部的变量,并且让这些变量在函数执行完后, 仍然存活在内存中(延长了局部变量的生命周期)。

2、让函数外部可以操作(读写)函数内部的数据(变量/函数)

3、封装变量,收敛权限

缺点:

1、容易形成循环引用,比普通函数占用更多的内存。

2、闭包会导致原始作用域链不释放,造成内存泄漏。

3、参数和变量不会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

解决方法:

  • 把造成循环引用的变量设为null
  • 不用的变量及时释放
    function fn1() {
        var arr = new Array[99999999999999999];
        function fn2() {
            console.log(arr);
        }
        return fn2;
    }

    var f = fn1();
    f();

    f = null;

2、闭包的实际应用

1.节流(throttle)和防抖(debounce)函数

节流(throttle)和防抖(debounce)函数的实现通常依赖闭包的特性。

它们的核心逻辑是通过闭包保存函数执行所需的上下文状态(如定时器、上一次执行时间等),从而实现对高频事件的有效控制。

2.模块化开发(Module Pattern)

用途:通过闭包实现私有变量和公共接口的隔离,避免全局污染。 示例:

const counterModule = (function() {
  let count = 0; // 闭包保护的私有变量

  return {
    increment: function() {
      count++;
      console.log(count);
    },
    reset: function() {
      count = 0;
    }
  };
})();

counterModule.increment(); // 1
counterModule.count; // undefined(无法直接访问私有变量)

3. 函数柯里化(Currying)

用途:将多参数函数转换为单参数链式调用的高阶函数,增强复用性。示例:

function multiply(a) {
  return function(b) { // 闭包保存参数 a
    return a * b;
  };
}

const double = multiply(2);
console.log(double(5)); // 10
function curry(fn) {
  return function curried(...args) {
    // 如果参数足够,直接执行原函数
    if (args.length >= fn.length) {
      return fn.apply(this, args);
    } 
    // 参数不足,返回新函数继续收集参数
    else {
      return function(...nextArgs) {
        return curried.apply(this, args.concat(nextArgs));
      };
    }
  };
}

// 使用示例
const curriedAdd = curry(function(a, b, c, d) {
  return a + b + c + d;
});

// 多种调用方式
curriedAdd(1)(2)(3)(4); // 10
curriedAdd(1, 2)(3, 4); // 10
curriedAdd(1)(2, 3, 4); // 10

4. 私有变量(Encapsulation)

用途:通过闭包隐藏数据,实现面向对象的私有属性。 示例:

function createPerson(name) {
  let _age = 0; // 私有变量,外部无法直接访问

  return {
    getName: () => name,
    getAge: () => _age,
    setAge: (newAge) => { _age = newAge; }
  };
}

const person = createPerson("Alice");
person.setAge(30);
console.log(person.getAge()); // 30

5. 解决循环中的异步问题

用途:在事件监听或异步操作中,通过闭包保留循环变量的值。 示例:

// 错误写法:所有按钮点击都会输出 5(循环结束时 i=5)
for (var i = 0; i < 5; i++)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i}`).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i);
  };
}

// 正确写法:闭包保存每个循环的 i 值
for (var i = 0; i < 5; i++) {
  (function(index) { // 立即执行函数创建闭包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index}`).onclick = function() {
      console.log(index);
    };
  })(i);
}

6. 缓存与记忆化(Memoization)

用途:缓存计算结果,避免重复运算。 示例:

function memoize(fn) {
  const cache = {}; // 闭包保存缓存对象
  return function(...args) {
    const key = JSON.stringify(args);
    return cache[key] || (cache[key] = fn.apply(this, args));
  };
}

const memoizedAdd = memoize((a, b) => a + b);
memoizedAdd(2, 3); // 计算并缓存结果
memoizedAdd(2, 3); // 直接读取缓存

7. 高阶组件(HOC)与 React Hooks

用途:在 React 中,Hooks(如 useState)依赖闭包保存组件状态。 示例:

function useState(initialValue) {
  let state = initialValue; // 闭包保存状态
  const setState = (newValue) => {
    state = newValue;
    // 触发组件重新渲染...
  };
  return [state, setState];
}

// 使用示例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内存泄漏⭐

1、代码回收规则

1.全局变量不会被回收

2.局部变量会被回收,也就是函数一旦运行完以后,函数内部的东西都会被销毁

3.只要被另外一个作用域所引用就不会被回收(闭包)

2、内存溢出和内存泄漏

内存溢出

一种程序运行出现的错误

当程序运行需要的内存超过了剩余的内存时, 就出抛出内存溢出的错误

var arrObj = {};
for(var i=0; i<100000000; i++){
	arrObj[i] = new Array(999999);
	console.log(arrObj);
}

内存泄漏⭐

内存泄漏指任何对象在您不再拥有或需要它之后仍然存在。

  • 占用的内存没有及时释放
  • 内存泄漏积累多了就容易导致内存溢出
常见的内存泄漏
  1. 全局变量:

    • 意外的全局变量会导致对象无法被回收。

      function test() {
        leakedVar = 'This is a global variable' // 未声明的变量成为全局变量
      }
  2. 未移除的事件监听器:

    • 如果事件监听器被绑定在 DOM 元素上,但没有在元素移除后正确移除,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const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 some logic */
      })
      // 如果没有 button.removeEventListener,按钮被移除后内存仍未释放
  3. 闭包(Closures):

    • 闭包会保持对外部函数变量的引用,如果闭包生命周期过长,会导致外部函数的变量无法释放。

      function createClosure() {
        let largeObject = new Array(1000).fill('Some data')
        return function () {
          console.log(largeObject) // largeObject 被闭包引用,无法被 GC 回收
        }
      }
      let closure = createClosure()
      closure = null
  4. DOM 引用:

    • 保留对已删除 DOM 元素的引用,导致内存泄漏。

      let div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document.body.appendChild(div)
      // 如果没有将 div 设置为 null,垃圾回收器可能无法回收它
      div = null
  5. 定时器(setInterval/setTimeout)未清除:

    • 如果定时器没有清除,仍然会占用内存。

      let interval = setInterval(function () {
        console.log('Running')
      }, 1000)
      // 如果没有 clearInterval(interval),定时器将一直运行,导致内存泄漏
  6. Web Workers 和后台线程:

    • 如果 Web Worker 或后台线程没有正确终止,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

      const worker = new Worker('worker.js')
      // 如果没有 worker.terminate(),worker 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如何检测 JS 内存泄漏
  1. 使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

    • Chrome DevTools 中的 Memory 面板可以用来检测内存泄漏。可以查看 Heap Snapshot 和 Allocation instrumentation on timeline,分析对象分配、释放情况。
    • Heap Snapshot:查看对象的分配情况,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快照来发现泄漏。
    • Timeline:在页面交互过程中,查看内存的使用情况,发现持续增长的内存占用。
  2. 通过 performance.memory API:

    • 在支持的浏览器中,可以通过 performance.memory API 获取当前的内存使用情况(如 JS 堆内存大小),来跟踪内存的变化。
    console.log(window.performance.memory)
  3. 代码审查:

    • 通过创建和销毁对象,使用 setInterval 或 setTimeout 来检测是否有对象未被回收。
    • 观察垃圾回收器是否清理不再使用的对象,如果内存不断增长,可能就是内存泄漏。
  4. 第三方工具:

    • Valgrind、Memory.js 等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内存泄漏。
  5. 性能监控

    • 监控应用程序的内存使用情况,观察是否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 使用日志记录内存使用情况,帮助识别内存泄露的模式

3、垃圾回收机制⭐

JavaScript 的内存管理是自动的,主要通过 垃圾回收(GC) 来实现。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 GC)是自动管理内存的过程。JavaScript 引擎会自动检测不再使用的对象,并释放它们所占用的内存。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是标记-清除(Mark-and-Sweep)算法。

内存管理

  1. JavaScript 使用 自动内存管理,开发者不需要手动分配和释放内存。
  2. 内存通过 堆(用于存储对象和数组等动态分配的内存)和 栈(用于存储函数调用和局部变量)进行管理。

垃圾回收过程

1、标记阶段

  • 垃圾回收器会从根对象(如全局对象、局部变量)开始,遍历所有对象,标记所有可达的对象
  • 可达对象:从根对象可以通过引用链访问到的对象

2、清除阶段

  • 标记阶段结束后,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被视为不可达对象
  • 垃圾回收器会清除这些不可达对象,释放它们所占用的内存

常用算法

  • 标记-清除

    • 最常用的垃圾回收算法
  • 引用计数

    • 每个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器,当对象被引用时,计数器加1,当对象不再被引用时,计数器减1,当引用计数为 0 时,表示该对象不再被使用,可以被回收。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如今已很少使用
  • 分代回收

    • 现代 JavaScript 引擎通常使用分代回收策略,将内存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新生代存储生命周期短的对象,老生代存储生命周期长的对象。不同代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回收策略,以提高效率。

    • 新生代(短命对象)

      • 策略:Scavenge 算法(复制式回收)
        • 内存分为 From 和 To 两个半区,存活对象从 From 复制到 To,清空原空间。
        • 多次存活的对象晋升到老生代。
      • 特点:快速、无碎片,但牺牲一半内存。

      老生代(长存对象)

      • 策略:标记-清除(回收垃圾) + 标记-整理(消除碎片)
        • 标记所有可达对象,清理不可达对象;整理阶段压缩内存。
        • 优化:增量标记、并行回收减少阻塞。

对象

1、创建对象的方式

1、字面量的方式创建对象

var p1 = {
    name: '张三',
    run: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跑')
    }
}

2、内置构造函数的方法

var p1 = new Object()
p1.name = '张三'
p1.run =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name + '跑')
}

问题:使用内置构造函数的方式和字面量的方式来创建对象差不多但都存在以下问题

​ 1)创建的对象无法复用,复用性差

​ 2)如果需要创建多个同类型的对象,需要书写大量重复的代码,代码冗余度高

3、简单工厂函数方式

问题:无法判定类型

class Product {
    constructor(name) {
        this.name = name
    }
    init() {
        alert('init')
    }
}
class Creator {
    ctreate(name) {
        return new Product(name)
    }
}
let creator = new Creator()
let p = creator.create('p1')
p.init()

4、自定义构造函数的方式来创建对象

  • 自定义构造函数和工厂函数的对比

    1、函数的首字母大写(用于区别构造函数和普通函数)

    2、创建对象的过程是由new关键字实现的

    3、在构造函数内部会自动的创建新对象,并赋给this指针

    4、自动返回创建出来的对象

    • 构造函数的执行过程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sex) {
          // 1、自动创建一个空对象,把这个对象的地址 this => 新对象
          // var this = new Object()
          // 2、this给空对象绑定属性和行为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sex = sex
          // 3、返回this
          // return this
      }
      var p = new Person()
    • 构造函数的返回值说明

      1、如果在构造函数中没有显示的return,则默认返回的是新创建出来的对象

      2、如果在构造函数中显示的return对象,则依照具体的情况处理

      ​ 1>return的是对象,则直接返回这个对象,取而代之本该默认返回的新对象

      ​ 2>return的是null或基本数据类型值,则返回新创建的对象

2、new一个对象的过程

   function Person (name, age, job)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job = job;  
        this.sayName = function () {  
            return this.name;  
        }
  }  
  var person = new Person("tom", 21, "WEB");  
  console.log(person.name)

1、创建一个新对象,如:var person = {};

2、新对象的_ proto _属性指向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

3、将构造函数的作用域赋值给新对象。(this对象指向新对象)

4、执行构造函数内部的代码,将属性和方法添加给person中的this对象。

5、返回新对象person。

  var person = {};  
  person._proto_ = Person.prototype;//引用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  
  Person.call(person);//将构造函数的作用域给person,即:this值指向person  

  Function.methods("new", function () {  
     //新创建一个对象,它继承了构造器的原型对象。  
     var that = Object.create(this.prototype); //此时,this是指向Function构造器的。  
     //调用构造器,绑定this对象到新对象that上  
     var other = this.apply(that, argument); //此时,this对象指向that对象。  
     //如果它的返回值不是一个对象,就返回新的对象。  
     return (typeof other === "object" && other) || that;  
 });

通过new关键字创建某构造函数的新实例对象,就是将原型链与实例的this联系起来,this指向这个新对象,同时也指向这个构造函数,并且this对象还是这个构造函数的实例。

对于new来说,还需要注意下运算符优先级。

function Foo() {
    return this;
}
Foo.getName = function () {
    console.log('1');
};
Foo.prototype.getName = function () {
    console.log('2');
};

new Foo.getName(); // 1
new Foo().getName(); // 2

// new Foo()的优先级大于new Foo,所以对于上述代码来说可以这样划分执行顺序
new (Foo.getName());
(new Foo()).getName();

3、删除对象

delete 删除对象中的属性;删除没有使用var关键字声明的全局变量

注意:

1、返回值:布尔类型的值(通过该值判断是否删除成功)

2、使用var关键字声明的变量无法被删除

3、删除对象中不存在的属性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返回值为true

4、不能删除window下面的全局变量(使用var声明)但可以删除定义在window上面的属性

4、in、hasOwnProperty、isPrototypeOf、Object.getPrototypeOf()

1、in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拥有这个属性。如果对象上没有,就去它的原型对象里面找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erson.prototype.address = '杭州';
var p = new Person('csm', 21);
console.log('name' in p);			// true  注意:这里name要加引号表示字符串,不然就是全局变量了
console.log('address' in p);		// true

2、hasOwnProperty

判断当前对象是否拥有这个属性,只到对象自身查找,不查找原型上的属性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erson.prototype.address = '杭州';
var p = new Person('csm', 21);
console.log(p.hasOwnProperty('name'));		// true
console.log(p.hasOwnProperty('address'));		// false

3、isPrototypeOf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某个实例的原型对象

function Dog(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var p = new Person('csm', 21);
// 判断p的原型指针是否指向传入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这个过程会往上层层判断。
console.log(Person.prototype.isPrototypeOf(p));		// true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isPrototypeOf(p));     // true
console.log(Dog.prototype.isPrototypeOf(p));		// false

5、toString方法、valueOf方法、Symbol.toPrimitive方法

每个对象都有一个toString()方法和valueOf方法

其中toString()方法返回一个表示该对象的字符串,valueOf方法返回该对象的原始值。

对于一个对象,toString()返回"[object type]",其中type是对象类型。

如果不是对象,toString()返回应有的文本值。

toString()方法和String()方法的区别

toString()方法和String()方法都可以转换为字符串类型。

1、toString()可以将所有的数据都转换为字符串,除了null和undefined。

null和undefined调用toString()方法会报错。

如果当前数据为数字类型,则toString()括号中的可以写一个数字,代表进制,可以将数字转化为对应进制字符串。

2、String()可以将null和undefined转换为字符串,但是没法转进制字符串。

Symbol.toPrimitive

JavaScript 对象转换到基本类型值时,会使用 ToPrimitive 算法,这是一个内部算法,是编程语言在内部执行时遵循的一套规则。

// 没有 Symbol.toPrimitive 属性的对象
var obj1 = {};
console.log(+obj1);       //NaN
console.log(`${obj1}`);   //"[object Object]"
console.log(obj1 + "");   //"[object Object]"

上面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上面说的toString()方法和value方法去理解。 第一个,+符号。可以看成是是把数据转化为数字类型,由于obj是个空对象,所以结果是NaN 第二个,是es6中的字符串的新语法,这里需要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串,所以使用的是toString()方法,而toString()方法返回的是对象的类型。 第三个,这里是连接符连接obj。实际上也是需要字符串的结果,所以同理。

// 拥有 Symbol.toPrimitive 属性的对象
var obj2 = {
  [Symbol.toPrimitive](hint) {
    if(hint == "number"){
        return 10;
    }
    if(hint == "string"){
        return "hello";
    }
    return true;
  }
}

console.log(+obj2);     //10    --hint in "number"
console.log(`${obj2}`); //hello --hint is "string"
console.log(obj2 + ""); //"true"

对象在转换基本类型时,首先会调用valueOf然后调用toString。并且这两个方法你是可以重写的。

let a = {
    valueOf() {
        return 0;
    }
}

当然你也可以重写Symbol.toPrimitive,该方法在转基本类型时调用优先级最高。

let a = {
    valueOf() {
        return 0;
    },
    toString() {
        return '1';
    },
    [Symbol.toPrimitive]() {
        return 2;
    }
}
1 + a // 3
'1' + a // '12'

6、对象中属性的遍历

转自ES6核心,教你 玩转 ES6新特性

在ES6中共有5种方法实现对对象属性的遍历

这五种遍历方法都遵循同样的遍历次序规则:

首先遍历所有数值键,按照数值升序排列。

其次遍历所有字符串键,按照加入时间升序排列。

最后遍历所有 Symbol 键,按照加入时间升序排列。

var obj = {name:"feng",age:12}
obj.__proto__.sex="nan"
obj[Symbol()]="bol";

(1).for...in

for...in 是用来遍历自身属性,和继承的可以枚举的属性。

for(var key in obj){
    console.log(key);//name,age,sex
}

// 此时只输出自身属性
for(var key in obj){
    if (obj.hasOwnProperty(key)) {
        console.log(key);//name,age
    }
}

(2).Reflect.ownKeys(obj)

Reflect.ownKeys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所有键名,不管键名是 Symbol 或字符串,也不管是否可枚举。

console.log(Reflect.ownKeys(obj));//[ 'name', 'age', Symbol() ]

(3).Object.keys(obj)

Object.keys返回一个数组,包括对象自身的(不含继承的)所有可枚举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的键名。

console.log(Object.keys(obj));//[ 'name', 'age' ]

(4).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obj)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所有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但是包括不可枚举属性)的键名。

console.log(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obj));//[ 'name', 'age' ]

(5).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obj)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对象自身的所有 Symbol 属性的键名。

console.log(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obj));//[ Symbol() ]

7、for...in 和 for...of 的区别

特性for...infor...of
用途遍历对象的 可枚举属性遍历 可迭代对象(如数组、字符串等)
返回值返回 键(属性名)返回 值(元素值)
适用范围对象、数组(不推荐用于数组)数组、字符串、Set、Map等可迭代对象
是否遍历原型链会遍历原型链上的可枚举属性不会遍历原型链
// for...in 遍历对象
const obj = { name: 'Alice', age: 25 }

for (let key in obj) {
  console.log(key) // 输出属性名:name, age
  console.log(obj[key]) // 输出属性值:Alice, 25
}

// for...in 遍历数组,不推荐
const arr = [10, 20, 30]

for (let index in arr) {
  console.log(index) // 输出索引:0, 1, 2
  console.log(arr[index]) // 输出值:10, 20, 30
}

// for...of 遍历数组
const arr = [10, 20, 30]

for (let value of arr) {
  console.log(value) // 输出值:10, 20, 30
}

原型

1、5个原型规则

  • 所有的引用类型(数组,对象,函数),都具有对象特性,即可自由扩展属性(除了null以外)

  • 所有的引用类型(数组,对象,函数),都有一个_ proto _(隐式原型)属性,属性值是一个普通对象

  • 所有的函数,都有一个prototype(显式原型)属性,属性值也是一个普通对象

  • 所有的引用类型(数组,对象,函数),_ proto _属性值指向他的构造函数的prototype属性

  • 当试图得到一个对象的某个属性时,如果这个对象本身没有这个属性,那么会去它的_ proto _(即它的构造函数的prototype)里面找

    例:

    // 构造函数
    function Foo(name) {
        this.name = name
    }
    Foo.prototype.alertName = function() {
        alert(this.name)
    }
    // 创建示例
    var f = new Foo('zhangsan')
    f.printName =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name)
    }
    // 测试
    f.printName()
    f.alertName()

    原型链

    示例中 f.alertName()就需要到f._proto_中也就是Foo.prototype(Foo的原型对象)中查找

    f.toString()就要去f._proto_._proto_中查找

2、原型链⭐

  1. 每个构造函数都能构建出一个对象, 这个对象内部有个属性指向着这个函数的原型对象

  2. 原型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也是由另外一个构造函数构造出来, 也指向那个构造函数的原型对象,形成一个链式的结构,就称为是原型链

    数组的完整原型链图

    var arr = [1, 2, 3];
    
    console.log(arr.constructor.name); 								// Array
    
    console.log(arr.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Array
    
    console.log(Array.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Function
    
    console.log(Function.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Function
    
    console.log(Function.prototype.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Object
    
    console.log(Object.prototype.__proto__);						// null
    console.log(Object.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Function
    
    console.log(Array.prototype.__proto__.constructor.name);		// Object

    https://www.processon.com/diagraming/5d808df6e4b0c5c942c450b1

由图可得Function构造函数处于原型链顶端,所有对象的原型对象都由Object构造函数产生

3、一个原型链继承的应用实例

// 写一个封装DOM查询的例子

function Elem(id){
    this.elem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
}

Elem.prototype.html = function(val){
    var elem = this.elem;
    if(val){
        elem.innerHTML = val;
        return this;  // 链式操作
    } else{
        return elem.innerHTML;
    }
}
 
Elem.prototype.on = function(type,fn){
    var elem = this.elem;
    elem.addEventListener(type,fn);
    return this;
}
 
var div1 = new Elem('div');
div1.html('<p>hello imooc</p>').on('click', function(){
    alert('clicked');
}).html('<p>javascript</p>');

继承

1、JavaScript继承的六种方式

另外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humin/p/4556820.html

https://www.cnblogs.com/Grace-zyy/p/8206002.html

继承就是让子类拥有父类的资源

继承的意义

​ 减少代码冗余

​ 方便统一操作

​ 弊端

​ 耦合性比较强

继承方法

	// 父类    
	function Person() {
       this.name = 'cc';
       this.pets = ['aa', 'bb'];
    }

    Person.prototype.run = function () {
        console.log('跑');
    };

1. 原型链继承

核心:将父类的实例作为子类的原型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 {
        this.num = '111';
    }
	// 让新实例的原型等于父类的实例
    Student.prototype = new Person();

    var stu = new Student();
    console.log(stu.num); // 111
    stu.run(); // 跑

	// 问题:类型问题
	console.log(stu.constructor.name); //Person  对象类型改变

优化:修复constructor指针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 {
       this.num = '111';
    }

    Student.prototype = new Person();
    // 修复constructor指针即可
    Student.prototype.constructor = Student;

    var stu = new Student();
    console.log(stu.num);   // 111
    stu.run(); 				// 跑
    console.log(stu.pets);  // ["aa", "bb"]
    console.log(stu.constructor.name);  // Student

	// 问题:继承过来的实例属性, 如果是引用类型, 会被多个子类的实例共享
	var stu1 = new Student();
    stu.pets.push('dd');
    console.log(stu.pets);		// ["aa", "bb", "dd"]
    console.log(stu1.pets);		// ["aa", "bb", "dd"]

2. 借用构造函数继承

核心:在子类型构造函数的内部调用父类构造函数,通过使用call()和apply()方法可以在新创建的对象上执行构造函数。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 {
       Person.call(this);
       this.num = '111';
    }
	var stu = new Student();
    console.log(stu.name);   // 111

	// 问题:没用到原型,只能继承父类的实例属性和方法,不能继承原型属性/方法
    stu.run(); 				// 报错:stu.run is not a function

3. 组合继承

核心: 将原型链和借用构造函数的技术组合在一块,从而发挥两者之长的一种继承模式。(常用)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 {
       Person.call(this);
       this.num = '111';
    }

    Student.prototype = new Person();
    Student.prototype.constructor = Student;

    var stu = new Student();
    var stu1 = new Student();
    stu.pets.push('小花');
    console.log(stu.pets); 		// ["aa", "bb", "小花"]
    console.log(stu1.pets); 	// ["aa", "bb"]

	// 问题:调用了两次父类构造函数(耗内存)

4. 原型式继承

核心:借助原型,然后基于已有的对象, 创建出新对象;同时不需要创建自定义类型

用一个函数包装一个对象,然后返回这个函数的调用,这个函数就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增添属性的实例或对象。object.create()就是这个原理。

// 原型式继承
function content(obj) {
    function Temp() {}
    Temp.prototype = obj;
    return new Temp();
}
var p = new Person();
var stu1 = content(p);
console.log(stu1.name);
console.log(stu1.age);

5. 寄生式继承

核心:在原型式基础上增强这个对象。所谓增加, 就是指, 再次给这个对象增加一些属性或者方法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 {
       this.num = '111';
    }

    function Temp() {}
    Temp.prototype = new Person();
    Student.prototype = new Temp();
    Temp.constructor = Student;

    var stu = new Student();
    console.log(stu);

6. 寄生式组合继承

核心:通过借用函数来继承属性,通过原型链的混成形式来继承方法。(常用)

    // 子类
	function Student(num, name, pets) {
        Person.call(this, name, pets);
        this.num = num;
    }

    function Temp() {}
    Temp.prototype = new Person();
    Student.prototype = new Temp();
    Temp.constructor = Student;

	var stu = new Student('001', '张三', ['小花']);
    var stu1 = new Student('002', '李四', ['小茂']);
    console.log(stu);
    console.log(stu1);

事件

1、事件捕获、事件冒泡、事件委托(代理)⭐

事件捕获:事件从最不精确的对象(document对象)开始触发,然后到最精确

事件冒泡:事件按照从最特定的事件目标到最不特定的事件目标(document对象)的顺序触发

不是所有事件都能冒泡。以下事件不冒泡:blur、focus、load、unload(关闭页面)

事件委托(代理):不在事件的发生地(直接dom)上设置监听函数,而是在其父元素上设置监听函数,通过事件冒泡,父元素可以监听到子元素上事件的触发,通过判断事件发生元素DOM的类型,来做出不同的响应。

为什么要用事件委托:

在JavaScript中,添加到页面上的事件处理程序数量将直接关系到页面的整体运行性能,因为需要不断的与dom节点进行交互,访问dom的次数越多,引起浏览器重绘与重排的次数也就越多,就会延长整个页面的交互就绪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性能优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减少DOM操作的原因;如果要用事件委托,就会将所有的操作放到js程序里面,与dom的操作就只需要交互一次,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与dom的交互次数,提高性能;

2、事件触发三个阶段

  • 事件捕获阶段:事件从最不精确的对象(document对象)开始触发,然后到最精确
  • 处于目标阶段
  • 事件冒泡阶段:事件按照从最特定的事件目标到最不特定的事件目标(document对象)的顺序触发。不是所有事件都能冒泡。以下事件不冒泡:blur、focus、load、unload(关闭页面)

事件触发一般来说会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但是也有特例,如果给一个目标节点同时注册冒泡和捕获事件,事件触发会按照注册的顺序执行。

// 以下会先打印冒泡然后是捕获
node.addEventListener('click', (event) => {
    console.log('冒泡');
}, false);
node.addEventListener('click', (event) => {
    console.log('捕获');
}, true);

通常我们使用addEventListener注册事件,该函数的第三个参数可以是布尔值,也可以是对象。对于布尔值useCapture参数来说,该参数默认值为false。useCapture决定了注册的事件是捕获事件(false)还是冒泡事件(true)。

3、事件对象

DOM中的事件对象:(符合W3C标准)

preventDefault():取消事件默认行为

stoplmmediatePropagation():取消事件冒泡同时阻止当前节点上的事件处理程序被调用。

stopPropagation():取消事件冒泡对当前节点无影响。

IE中的事件对象:

returnValue():取消事件默认行为

cancelBubble():取消事件冒泡

4、mouseover和mouseenter两个事件的区别

mouseover(鼠标覆盖):不论鼠标指针穿过被选元素或其子元素,都会触发 mouseover 事件。

mouseenter(鼠标进入):只有在鼠标指针穿过被选元素时,才会触发 mouseenter 事件。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mouseenter不会冒泡,简单的说,它不会被它本身的子元素的状态影响到.但是mouseover就会被它的子元素影响到,在触发子元素的时候,mouseover会冒泡触发它的父元素.(想要阻止mouseover的冒泡事件就用mouseenter)

JSON

1、JSON

  • js的对象表示法(JS Object Notation)

  • 存储和交换文本信息的语法,类似XML

  • JSON比XML更小、更快、更易解析

  • 数据格式简单, 易于读写, 占用带宽小

  • // 把对象变成字符串
    JSON.stringify({"a": 10, "b": 20});
    // 把字符串变成对象
    JSON.parse('{"a": 10, "b": 20}');

Ajax

1、Ajax,jQuery ajax,axios和fetch的区别

Ajax:

Ajax 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 JavaScript 和 XML),是指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

Ajax 是一种在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能够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

**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 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

Ajax技术核心就是XMLHttpRequest对象。

(1)设置请求参数(请求方式,请求页面的相对路径,是否异步发送请求)

(2)设置回调函数,一个处理服务器响应的函数,使用 onreadystatechange ,类似函数指针

(3)获取异步对象的readyState 属性:该属性存有服务器响应的状态信息。每当 readyState 改变时,onreadystatechange 函数就会被执行。

(4)判断响应报文的状态,若为200说明服务器正常运行并返回响应数据。

(5)读取响应数据,可以通过 responseText 属性来取回由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创建Ajax对象
xhr.open('get', 'aabb.php', true);			// xhr发送请求
xhr.send(null);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 xhr获取响应
    if(xhr.readyState == 4) {
        if(xhr.status == 200) {
            console.log(xhr.responseText);
        }
    }
}
 /* ajax返回的状态:
     0:(未初始化)请求还没有建立(open执行前) 
     1:(载入)请求建立了还没发送(执行了open) 
     2:(载入完成)请求正式发送,send()方法执行完成,已经接收到全部响应内容(执行了send) 
     3:(交互)请求已受理,有部分数据可以用,但还没有处理完成,正在解析响应内容
     4:(完成)响应内容解析完成,可以在客户端调用了 
*/

Jquery Ajax:

是jQuery框架中的发送后端请求技术,由于jQuery是基于原始的基础上做的封装,所以,jquery Ajax自然也是对原始ajax的封装

$.ajax({
   type: 'POST',
   url: url,
   data: data,
   dataType: dataType,
   success: function () {},
   error: function () {}
});

​ 优缺点:

  • 本身是针对MVC的编程,不符合现在前端MVVM的浪潮
  • 基于原生的XHR开发,XHR本身的架构不清晰,已经有了fetch的替代方案
  • JQuery整个项目太大,单纯使用ajax却要引入整个JQuery非常的不合理(采取个性化打包的方案又不能享受CDN服务)

Fetch:⭐

  • 浏览器原生 API,没有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
  • 基于 Promise
  • 更简洁的写法
  • 不需要额外引入
  • 只对网络请求报错,对 400、500 都当做成功的请求
  • 默认不带 cookie,需要添加配置项: fetch(url, {credentials: 'include'})
  • 不支持请求超时控制
  • 不支持请求取消(需要 AbortController)
  • 不支持请求进度监控,而XHR可以
try {
  let response = await fetch(url);
  let data = response.json();
  console.log(data);
} catch(e) {
  console.log("Oops, error", e);
}
fetch(url).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catch(e => console.log("Oops, error", e))

你还可以通过Request构造器函数创建一个新的请求对象,你还可以基于原有的对象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新的请求和旧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你可以通过稍微调整配置对象,将其用于不同的场景。例如:

var req = new Request(URL, {method: 'GET', cache: 'reload'});
fetch(req).then(function(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json();
}).then(function(json) {
  insertPhotos(json);
});

Axios:⭐

  • 第三方库,需要额外引入
  • 基于 Promise
  • 支持浏览器和 Node.js
  • 请求/响应拦截器
  • 自动转换 JSON 数据
  • 客户端支持防止 CSRF
  • 支持请求取消
  • 支持请求超时控制
  • 支持请求进度监控
  • 支持并发请求
  • 自动转换请求和响应数据
axios({
    method: 'post',
    url: '/user/12345',
    data: {
        firstName: 'Fred',
        lastName: 'Flintstone'
    }
})
.then(function (response) {
    console.log(response);
})
.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使用建议:

  • 如果是简单的请求,使用 Fetch 即可
  • 如果需要更多功能,建议使用 Axios
  • 现代项目中已经很少直接使用 XMLHttpRequest

2、fetch发送post请求时,总是发送两次,第一次状态码204,第二次才成功

因为你用的fetch post修改了请求头,导致fetch第一次发送一个options请求,询问服务器是否支持修改的请求头,如果服务器支持,那么将会再次发送真正的请求。

跨域⭐

1、跨域

什么是跨域

跨域是指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限制,当前域名的 JavaScript 代码试图访问其他域名下的资源时会受到限制。

浏览器的同源策略是指 协议、域名、端口相同,也就是说 协议、域名、端口有一个不同就算跨域。

PS:http默认端口:80,https默认端口:443

同源策略限制了以下行为:

  • Cookie、LocalStorage 和 IndexDB 无法读取

  • DOM 和 JS 对象无法获取

可以跨域的三个标签:

  • <img src="xxx.png">

  • <link href="xx">

    PS:a和link的区别:a标签属于超链接,用来URL定向;link标签用来连接文件,一般用于CSS 文件的引入

  • <script src="xx">

2、如何解决跨域问题

1、CORS(跨域资源共享)⭐

  • 服务器设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等响应头
  • 可以配置允许的请求方法、请求头、是否允许携带认证信息等
  • 最常用的跨域解决方案
// 第二个参数填写允许跨域的域名称,不建议直接写"*"
response.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com, http://b.com");
response.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X-Requested-With");
response.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UT, POST, GET, DELETE, OPTIONS");
// 接收跨域的cookie
response.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 "true")

2、JSONP:通过动态创建script,再请求一个带参网址实现跨域通信。⭐

利用了 <script> 标签不受同源策略限制的特点

JSONP协议的一个要点就是允许用户传递一个callback参数给服务端,然后服务端返回数据时会将这个callback参数作为函数名来包裹住JSON数据,这样客户端就可以随意定制自己的函数来自动处理返回函数了。

<script src="http://domain/api?param1=a&param2=b&callback=jsonp"></script>
<script>
    function jsonp(data) {
    	console.log(data);
	}    
</script>

封装一个JSONP

function jsonp(url, jsonpCallback, success)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url;
    script.async = true;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window[jsonCallback] = function(data) {
        success & success(data);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jsonp(
	"http://xxx",
    "callback",
    function(value) {
        console.log(value);
    }
);

JSONP的缺点:

  • JSON只支持get,因为script标签只能使用get请求;

  • JSONP需要后端配合返回指定格式的数据。

  • jsonp在调用失败的时候不会返回各种HTTP状态码

  • 安全性。万一假如提供jsonp的服务存在页面注入漏洞,即它返回的javascript的内容被人控制的

ajax与jsonp的异同

  • ajax和jsonp这两种技术再调用方式上“看起来很像”,目的也一样,都是请求一个url,然后把服务器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因此jquery和ext等框架都把jsonp作为ajax的一种形式进行了封装。
  • 但ajax和jsonp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ajax的核心是通过XMLHttpRequest获取非本页内容,而jsonp的核心则是动态添加。

3、代理服务器

  • 开发环境:webpack-dev-server、vite 等的 proxy 配置
  • 生产环境:Nginx 反向代理

4、postMessage⭐

  • HTML5 标准中的 API
  • 用于不同窗口间的跨域通信
  • 可以在父子页面(iframe)或者多窗口间通信

postMessage(data,origin)方法允许来自不同源的脚本采用异步方式进行通信,可以实现跨文本档、多窗口、跨域消息传递。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获取嵌入页面中的第三方页面数据。一个页面发送消息,另一个页面判断来源并接收消息。

// 发送消息端
window.postMessage('hello there!', 'http://test.com');

// 接收消息端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var origin = event.origin || event.originalEvent.orign;
    if (origin === 'http://test.com') {
        console.log('验证通过');
        console.log(event.data); // hello there!
    }
})

5、WebSocket⭐

核心概念
  • 全双工通信:客户端和服务端可同时双向传输数据
  • 单一 TCP 连接:建立连接后持续复用,避免 HTTP 重复握手
  • 实时性:数据到达立即推送(毫秒级延迟)
  • 协议标识:ws://(非加密)或 wss://(SSL 加密)
客户端使用步骤(浏览器端)

1、创建 WebSocket 连接

// 建立连接(推荐使用 wss 加密协议)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s://api.example.com/ws');

2、监听关键事件

// 连接成功
socket.addEventListener('open', (event) => {
  console.log('连接已建立');
  socket.send('Hello Server!'); // 发送初始消息
});

// 接收消息
socket.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console.log('收到消息:', event.data);
  // 数据处理...
});

// 错误处理
socket.addEventListener('error', (error) => {
  console.error('WebSocket 错误:', error);
});

// 连接关闭
socket.addEventListener('close', (event) => {
  console.log('连接关闭', event.code, event.reason);
});

3、发送数据

// 发送文本(JSON 格式推荐)
socket.send(JSON.stringify({ type: 'chat', msg: '你好' }));

// 发送二进制数据(如图片/文件)
const buffer = new ArrayBuffer(128);
socket.send(buffer);

// 发送 Blob
const blob = new Blob(['二进制数据'], { 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
socket.send(blob);

4、关闭连接

// 正常关闭(状态码 1000)
socket.close(1000, '用户主动断开');
// 异常关闭(状态码列表见下文)
socket.close(3000, '自定义原因');
服务端实现(Node.js 示例)

使用 ws 库(最轻量方案)

npm install ws
const WebSocket = require('ws');
const wss = new WebSocket.Server({ port: 8080 });

// 监听连接
wss.on('connection', (ws) => {
  console.log('新客户端连接');
  
  // 接收消息
  ws.on('message', (data) => {
    console.log('收到消息:', data);
    
    // 广播给所有客户端
    wss.clients.forEach((client) => {
      if (clien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client.send(`服务器转发: ${data}`);
      }
    });
  });
  
  // 发送欢迎消息
  ws.send(JSON.stringify({ type: 'welcome', msg: '连接成功' }));
  
  // 关闭处理
  ws.on('close', (code, reason) => {
    console.log(`客户端断开: ${code} - ${reason}`);
  });
});
关键注意事项
  1. 连接状态常量
常量值说明
WebSocket.CONNECTING0连接中
WebSocket.OPEN1已连接,可通信
WebSocket.CLOSING2关闭中
WebSocket.CLOSED3已关闭
  1. 标准关闭状态码
状态码名称说明
1000CLOSE_NORMAL正常关闭
1001CLOSE_GOING_AWAY客户端离开
1006CLOSE_ABNORMAL异常关闭(非主动)
1011SERVER_ERROR服务端内部错误
  1. 心跳机制(防止断开)
// 客户端心跳
setInterval(() => {
  if (socket.readyState === WebSocket.OPEN) {
    socket.send(JSON.stringify({ type: 'heartbeat' }));
  }
}, 30000); // 30秒一次

// 服务端检测(ws 库)
ws.isAlive = true;
ws.on('pong', () => { ws.isAlive = true; });

// 服务端定时检测
setInterval(() => {
  wss.clients.forEach((ws) => {
    if (!ws.isAlive) return ws.terminate();
    ws.isAlive = false;
    ws.ping();
  });
}, 60000);

6、document.domain(已废弃)

  • 仅适用于主域名相同的情况
  • 将子域和主域的 document.domain 设为相同的主域

最佳实践:

  • 优先使用 CORS,配置得当的情况下最安全
  • 需要兼容旧浏览器时可以考虑 JSONP
  • 开发环境优先使用代理服务器
  • 特殊场景(如页面通信)可以考虑 postMessage
  • 需要实时通信时使用 WebSocket

异步⭐

1、defer和async

延迟脚本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efer="defer" src="example.js"></script>

defer属性:表明脚本在执行时不会影响页面的构造,也就是说,脚本会被延迟到整个页面都解析完毕再运行。

异步脚本

HTML5为<script>定义了async属性。与defer属性相似,都用于改变处理脚本的行为。脚本异步执行,但标记为async的脚本并不会保证按照指定它们的先后顺序执行。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async src="example.js"></script>

指定async属性的目的是不让页面等待两个脚本下载和执行,从而异步加载页面其他内容。为此,建议异步脚本不要在加载期间修改DOM。

异步脚本一定会在页面的load时间前执行,但可能会在DOMContentLoaded事件触发之前或之后执行。

2、单线程

概念:只有一个线程,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

// alert不处理,js执行和DOM渲染暂时卡顿
console.log(100)
alert(200)
console.log(300)

原因:避免DOM渲染的冲突

解决方案:js是单线程的,一次只能完成一个任务,如果有多个任务,就需要排队,如果有一个任务耗时很长,那么后边任务就需要等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s将任务的执行分成两种模式:同步和异步

ps:Web Worker(HTML5)可以为 JavaScript 创造多线程环境,但是不能访问DOM。具体可以看 Web Worker 使用教程 - 阮一峰

3、同步和异步

区别:是否阻塞后面程序的进行

// 异步
console.log(100)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200)
}, 1000)
console.log(300)

// 100 300 200

异步的缺点:

1、没按照书写方法执行,可读性较差

2、callback中不容易模块化

// 同步
console.log(100)
alert(200)  //只有点击了确认按钮,后面的程序才会接着执行
console.log(300)

使用异步的场景

  • 定时任务:setTimeout、setInterval

  • 网络请求:ajax请求、动态<img>加载

  • 事件绑定

  • Promise本身是同步的("resolve before" 在"同步"之前先执行),而then()则是异步任务("success" 在"同步之后再执行")

4、事件轮询(event-loop)⭐

Event Loop(事件循环)是 JavaScript 处理 异步操作 的核心机制。

js是单线程的,一次只能完成一个任务,如果有多个任务,就需要排队,如果有一个任务耗时很长,那么后边任务就需要等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s将任务的执行分成两种模式:同步和异步

事件轮询过程:同步任务在主线程上形成执行栈排队执行,异步的函数先放在任务队列中(不一定马上),当主线程执行完所有代码的时候,会从这个任务队列里面取任务,只要主线程空了,就会去读取任务队列,这个过程是循环不断的,这就是javaScript的运行机制,也称作事件循环。

执行流程(核心步骤)

1、执行同步任务

  • 所有同步任务在 调用栈(Call Stack) 中依次执行,直到调用栈清空。

2、处理微任务

  • 检查 微任务队列(MicroTask Queue) 是否有任务(如 Promise.then()、queueMicrotask())。
  • 依次执行所有微任务,直到微任务队列清空。

3、执行宏任务

  • 从 宏任务队列(MacroTask Queue) 取出 一个 任务(如 setTimeout 回调、I/O 任务),放入调用栈执行。

4、重复步骤 2(处理新的微任务)**

  • 宏任务执行完毕后,再次检查微任务队列,如果有新产生的微任务,立即执行所有微任务。

5、重复步骤 3(执行下一个宏任务)

  • 继续取出下一个 宏任务,重复整个过程,形成循环(Event Loop)

例: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1)
}, 100)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2)
})
console.log(3)
$.ajax({
    url: 'xxx',
    success: function(result) {
        console.log(4)
    }
})

// 任务队列
	// 主进程
		console.log(3)
	// 异步队列
        // 立即被放入
        function() {
            console.log(2)
        }
        // 100ms之后放入
        function() {
            console.log(1)
        }
        // ajax加载完成时被放入(时间不确定)
        function() {
            console.log(4)
        }

一般说:100ms后会执行setTimeout里的回调函数,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

准确的说是:第一个setTimeout在100ms后才会被放到异步队列中,第二个setTimeout会立刻放入异步队列,而添加到异步队列的任务,只有等到主线程执行栈中的同步任务全部执行完毕之后,才会被执行。如果主线程执行任务很多,执行时间超过100ms,那么这个函数只能等待。

5、微任务和宏任务⭐

不同的异步任务被分为两类:微任务 (micro task) 和宏任务 (macro task)。

  • 微任务优先级更高:确保某些关键操作(如 Promise、DOM 更新)能立即执行
  • 宏任务优先级较低:处理非紧急任务(如网络请求、定时器)
  • 宏任务:常见的宏任务包括 setTimeout,setInterval,setImmediate,requestAnimationFrame,I/O(文件读写、网络请求等),UI 渲染
  • 微任务:常见的微任务包括Promise.then、MutationObserver(DOM 变更观察)、queueMicrotask、process.nextTick(Node.js)

代码示例

console.log("Start"); // 同步代码

setTimeout(() => console.log("宏任务"), 0); // 宏任务

Promise.resolve().then(() => console.log("微任务")); // 微任务

console.log("End"); // 同步代码

// 输出顺序:
// Start → End → 微任务 → 宏任务

为什么要区分宏任务和微任务?

JavaScript 是单线程语言,事件循环(Event Loop)通过任务队列机制管理异步操作。

区分宏任务和微任务的核心目的是实现更精细的任务调度优先级,确保关键任务及时执行,同时维持应用的高响应性。

为什么微任务优先级更高?

  • 设计目的:微任务用于处理需要立即执行的轻量级操作(如更新状态、清理缓存),确保这些操作在下一个宏任务(如 UI 渲染)之前完成。
  • 避免渲染阻塞:确保关键逻辑(如状态更新、依赖链)在浏览器渲染或其他耗时操作前完成,保证 DOM 更新及时生效。

为什么Promise.then()是微任务?

  1. **保证异步操作的高优先级和顺序性:**若 Promise.then() 是宏任务,链式回调可能被其他宏任务(如 UI 事件、定时器)插队,导致执行顺序不可控。
  2. 避免渲染阻塞:若将 Promise.then() 设为宏任务,频繁的 Promise 回调可能延迟渲染。而微任务队列的快速清空机制可以及时处理轻量级回调(如数据更新),减少对渲染的阻塞。
  3. 符合 Promise 的设计目标:快速、可靠地处理依赖链式回调的异步逻辑。

6、处理异步的几种方法

1、回调函数

回调(callback)是一个函数被作为一个参数传递到另一个函数里,在那个函数执行完后再执行。( B函数被作为参数传递到A函数里,在A函数执行完后再执行B )

假定有两个函数f1和f2,f2等待f1的执行结果,f1()-->f2();如果f1很耗时,可以改写f1,把f2写成f1的回调函数:

function f1(callback){
  setTimeout(function () {
    callback(); // f1的任务代码
  }, 1000);
}
f1(f2);  // 执行

优点:简单,方便,易用

缺点:不利于代码的阅读和维护,易形成回调函数地狱,各个部分之间高度耦合,流程会很混乱

什么是回调地域?

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异步操作,用回调函数来处理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如果我们在回调函数中再嵌套一个回调函数,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我们要嵌套很多个回调函数,问题就很大了,因为多个异步操作形成了强耦合,代码将乱作一团,无法管理。这种情况被称为"回调函数地狱"(callback hell)。

$.ajax(url, () => {
	//do something...
	$.ajax(url1, () => {
		//do something...
		$.ajax(url2, () => {
			//do something...
            $.ajax(url3, () => {
                //do something...
            })
		})
	})
})

注意 区分 回调函数和异步,回调是实现异步的一种手段,并不一定就是异步。

回调也可以是同步,如:

function A(callback){
    callback();  //调用该函数
    console.log("I am A");
}
function B(){
   console.log("I am B");
}
A(B);
// I am B
// I am A

2、事件监听

采用事件驱动模式,任务的执行不取决于代码的顺序,而取决于某个事件是否发生。

监听函数有:on,bind,listen,addEventListener,observe

<div id="id1">
    <div id="id2">111</div>
</div>

<scri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console.log('id1');});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console.log('id2');});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console.log('id2222');});
</script>

// id2 id2222 id1

优点:与回调函数相比,可绑定多个事件,每一个事件可指定多个回调函数,事件监听实现了代码的解耦,有利于实现模块化

缺点:使用不方便,整个程序都要变成事件驱动型,每次都要手动地绑定和触发事件

3、Promise⭐

Promise 是 JavaScript 处理异步操作的一种方式,用于解决回调地狱(Callback Hell)问题。 它表示一个未来才会完成(或失败)的异步操作,并提供 .then()、.catch()、.finally() 方法进行处理。支持 Promise.all() 并行执行,Promise.race() 竞争执行。用 async/await 可以让异步代码更清晰。

Promise的状态
  • 三种状态:pending(未加载)、resolved/fulfilled(成功)、rejected(失败)
  • 初始状态pending可变为fulfilled或rejected,且状态变化不可逆
  • promise 必须实现 then 方法(可以说,then 就是 promise 的核心),而且 then 必须返回一个 promise,同一个 promise 的 then 可以调用多次,并且回调的执行顺序跟它们被定义时的顺序一致
  • then 方法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成功时的回调(resolve),另一个是失败时的回调(reject)。同时,then 可以接受另一个 promise 传入,也接受一个 “类 then” 的对象或方法,即 thenable 对象。
Promise的使用
const my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let success = true
    success ? resolve('操作成功') : reject('操作失败')
  }, 1000)
})

myPromise
  .then((result) => console.log('成功:', result)) // 处理成功
  .catch((error) => console.log('失败:', error)) // 处理失败
  .finally(() => console.log('操作结束')) // 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执行

多个异步操作依次执行(避免回调地狱)

function step1()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Step 1 完成'), 1000))
}
function step2()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Step 2 完成'), 1000))
}

step1()
  .then((result) => {
    console.log(result)
    return step2() // 返回 Promise
  })
  .the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错误:', error))
Pomise.all的使用

多个异步任务同时执行,全部完成后再处理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任务 1'), 1000))
cons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 => resolve('任务 2'), 1500))

Promise.all([p1, p2])
  .then((results) => console.log('所有任务完成:', results))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任务失败:', error))

注意:Promise.all获得的成功结果的数组里面的数据顺序和Promise.all接收到的数组顺序是一致的,即p1的结果在前,即便p1的结果获取的比p2要晚。这带来了一个绝大的好处:在前端开发请求数据的过程中,偶尔会遇到发送多个请求并根据请求顺序获取和使用数据的场景,使用Promise.all毫无疑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Promise.race的使用

只要有一个完成就执行,返回为最先完成的

le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solve('success')
  },1000)
})

le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reject('failed')
  }, 500)
})

Promise.race([p1, p2]).then((result) => {
  console.log(result)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 failed
})
手写Promise⭐
class MyPromise {
  // 构造方法
  constructor(executor) {
    // 初始化值
    this.initValue()
    // 初始化this指向
    this.initBind()
    // 执行传进来的函数
    executor(this.resolve, this.reject)
  }
    
  initValue() {
    // 初始化值
    this.PromiseResult = null // 终值
    this.PromiseState = 'pending' // 状态
  }

  initBind() {
    // 初始化this
    this.resolve = this.resolve.bind(this)
    this.reject = this.reject.bind(this)
  }

  resolve(value) {
    // 如果执行resolve,状态变为fulfilled
    this.PromiseState = 'fulfilled'
    // 终值为传进来的值
    this.PromiseResult = value
  }

  reject(reason) {
    // 如果执行reject,状态变为rejected
    this.PromiseState = 'rejected'
    // 终值为传进来的reason
    this.PromiseResult = reason
  }
}
手写 Promise.all⭐
function promiseAll(promise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let resultCount = 0;
      let results = new Array(promises.length);

      for (let i = 0; i < promises.length; i++) {
        promises[i].then(value => {
          resultCount++;
          results[i] = value;
          if (resultCount === promises.length) {
            return resolve(results)
          }
        }, error => {
          reject(error)
        })
      }
    })
}
手写Promise.race⭐
function PromiseRace(promise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for (let i = 0; i < promises.length; i++) {
            promises[i].then(value => {
                return resolve(value)
            }, error => {
                reject(error)
            })
        }
    })
}

4、async/await⭐

async/await 是 ES2017(ES8)引入的 基于 Promise 的语法糖,用于更清晰地编写异步代码,使其看起来像同步代码,提高可读性。

  • async 关键字:用于声明一个异步函数,返回值始终是 Promise。
  • await 关键字:只能在 async 函数中使用,等待 Promise 解析(resolve)并返回结果,而不会阻塞线程。

用法

  • 使用await函数必须用async标识
  • await后面跟的是一个Promise实例
  • 任何一个async函数都会隐式返回一个Promise,并且promise resolve的值就是return返回的值
async function test() {
    return "1";
}
console.log(test());  // Promise {<resolved>: "1"}
  • await不处理异步error

    await是不管异步过程的reject(error)消息的,async函数返回的这个Promise对象的catch函数负责统一抓取内部所有异步过程的错误;async函数内部只要有一个异步过程发生错误,整个执行过程就中断,这个返回的Promise对象的catch就能抓取到这个错误

async function fetchData() {
  try {
    le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api.example.com/data')
    let data = await response.json()
    console.log(data)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error)
  }
}
fetchData()

5、generator(不是异步的直接替代方案)

参考:https://blog.csdn.net/yuefujuan_1992/article/details/89055602

generator因其中断/恢复执行和传值等优秀功能被人们用于异步处理

协程:多个线程相互协作,完成异步任务

定义:generator函数是协程在ES6的实现,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交出函数的执行权(即暂停执行)。整个generator函数就是一个封装的异步任务,或者说是异步任务的容器。异步操作需要暂停的地方,都用yield语句注明。

执行:返回一个内部指针,不会返回结果,返回的是指针对象{value:**,done:'true/false'}

Generator函数之所以可以用于异步操作是因为yield关键字,Generator函数在执行过程中遇到yield语句时就会暂停执行,并返回yield语句后面的内容,要想继续执行后续的代码就需要手动调用next方法。这样就找到了顺序执行异步操作的方法了,也就是将所有异步操作都放在yield关键字后面,同时在异步操作内配置相应的next方法,以便在异步操作结束后返回出操作的结果并交出执行权

形式上,Generator 函数是一个普通函数,但是有两个特征。一是,function关键字与函数名之间有一个星号;二是,函数体内部使用yield表达式,定义不同的内部状态(yield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产出”)。

yield表达式只能用在 Generator 函数里面,用在其他地方都会报错。

function* helloWorldGenerator() {
  yield 'hello';
  yield 'world';
  return 'ending';
}
var hw = helloWorldGenerator();

以上代码定义了一个generator函数helloWorldGenerator,内部有两个yield表达式(“hello” “world”),和一个return语句(结束执行)。

调用helloWorldGenerator函数后,并不执行,而是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lterator),它是一个指向内部状态的指针。

然后可以调用遍历器对象的next()方法,每次调用该方法,内部指针就从函数头部或上一次停下来的地方开始执行,直到遇到下一个yield语句或return语句为止。

换言之,generator函数是分段执行的,yield表达式是暂停执行的标记,next方法可以恢复执行。

hw.next()
// { value: 'hello', done: false }
 
hw.next()
// { value: 'world', done: false }
 
hw.next()
// { value: 'ending', done: true }
 
hw.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

第一次调用,Generator 函数开始执行,直到遇到第一个yield表达式为止。next方法返回一个对象,它的value属性就是当前yield表达式的值hello,done属性的值false,表示遍历还没有结束。

第二次调用,Generator 函数从上次yield表达式停下的地方,一直执行到下一个yield表达式。next方法返回的对象的value属性就是当前yield表达式的值world,done属性的值false,表示遍历还没有结束。

第三次调用,Generator 函数从上次yield表达式停下的地方,一直执行到return语句(如果没有return语句,就执行到函数结束)。next方法返回的对象的value属性,就是紧跟在return语句后面的表达式的值(如果没有return语句,则value属性的值为undefined),done属性的值true,表示遍历已经结束。

第四次调用,此时 Generator 函数已经运行完毕,next方法返回对象的value属性为undefined,done属性为true。以后再调用next方法,返回的都是这个值。

总结一下,调用 Generator 函数,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代表 Generator 函数的内部指针。以后,每次调用遍历器对象的next方法,就会返回一个有着value和done两个属性的对象。value属性表示当前的内部状态的值,是yield表达式后面那个表达式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是否遍历结束。

generator函数和async函数的区别

1、generator函数被调用后返回一个遍历器对象(lterator),async函数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

2、async函数内置执行器,可以像普通函数那样调用,generator函数需要使用co模块来实现流程控制或者自定义流程控制。

3、async是generator的语法糖

模块化

1、模块化

**概念:**将一个复杂的程序依据一定的规则(规范)封装成几个块(文件)并进行组合。

模块的内部数据的实现是私有的,只是向外部暴露一些接口(方法)与外部其他模块通信,这就是模块化。

**优点:**模块化可以降低代码耦合度,减少重复代码,提高代码重用性,并且在项目结构上更加清晰,便于维护。

AMD、CMD、CommonJs、ES6的对比

他们都是用于在模块化定义中使用的,AMD、CMD、CommonJs是ES5中提供的模块化编程的方案,import/export是ES6中定义新增的

AMD

AMD是RequireJS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它是一个概念,RequireJS是对这个概念的实现,就好比JavaScript语言是对ECMAScript规范的实现。AMD是一个组织,RequireJS是在这个组织下自定义的一套脚本语言

RequireJS:是一个AMD框架,可以异步加载JS文件,按照模块加载方法,通过define()函数定义,第一个参数是一个数组,里面定义一些需要依赖的包,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函数,通过变量来引用模块里面的方法,最后通过return来输出。

是一个依赖前置、异步定义的AMD框架(在参数里面引入js文件),在定义的同时如果需要用到别的模块,在最前面定义好即在参数数组里面进行引入,在回调里面加载

define(['./a', './b'], function(a, b) {
    a.do();
    b.do();
});
define(function(require,exports,module){
	var a = require('./a');
    a.doSomething();
    var b = require('./b');
    b.doSomething();
});

CMD

是SeaJS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产出,是一个同步模块定义,是SeaJS的一个标准,SeaJS是CMD概念的一个实现,SeaJS是淘宝团队提供的一个模块开发的js框架.

通过define()定义,没有依赖前置,通过require加载jQuery插件,CMD是依赖就近,在什么地方使用到插件就在什么地方require该插件,即用即返,这是一个同步的概念

define(id?, deps?, factory)

factory是一个函数,有三个参数,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1. require 是一个方法,接受 模块标识 作为唯一参数,用来获取其他模块提供的接口:require(id)
  2. exports 是一个对象,用来向外提供模块接口
  3. module 是一个对象,上面存储了与当前模块相关联的一些属性和方法
// 定义模块  module.js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 = require('jquery.min.js')
  $('div').addClass('active');
});

// 加载模块
seajs.use(['module.js'], function(my){
});

AMD与CMD区别

AMD和CMD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模块定义时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处理不同。

1、AMD推崇依赖前置,在定义模块的时候就要声明其依赖的模块

js可以方便知道依赖模块是谁,立即加载;

2、CMD推崇就近依赖,只有在用到某个模块的时候再去require

需要使用把模块变为字符串解析一遍才知道依赖了那些模块,牺牲性能来带来开发的便利性,实际上解析模块用的时间短到可以忽略。

ES6(export和import)

ES6模块的主要有两个功能:export和import。

  • export用于对外输出本模块(一个文件可以理解为一个模块)变量的接口。

  • import用于在一个模块中加载另一个含有export接口的模块。

也就是说使用export命令定义了模块的对外接口以后,其他JS文件就可以通过import命令加载这个模块(文件)。

//util1.js
export default {
    a: 100
}

//index.js
import util1 from './util1.js'
console.log(util1);
//util2.js
export function fn1() {
    alert('fn1');
}
export function fn2() {
    alert('fn2');
}

//index.js
import { fn1, fn2 } from './util2.js'
fn1();
fn2();

CommonJs

  • 概述:这是 Node.js 中使用的模块化规范。它通过 module.exports 和 require() 来导出和引入模块。
  • 特点:同步加载,主要用于服务器端(Node.js)。
  • 使用场景:服务器端开发,尤其是在 Node.js 中。
// 导出模块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 {
  console.log('Hello, CommonJS!')
}

// 导入模块
const hello = require('./hello')
hello()

CommonJs和ES6模块化的区别

  • ES6 Module静态引入,编译时引入
  • commonjs动态引入,执行时引入
  • require 会将完整的 exports 对象引入,import 可以只 import 部分必要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使用 Tree Shaking 时必须使用 ES6 模块 的写法。
  • commonjs在导出时都是值拷贝,就算导出的值变了,导入的值也不会改变,所以如果想更新值,必须重新导入一次。但是ES6 Module采用实时绑定的方式,导入导出的值都指向同一个内存地址,所以导入值会跟随导出值变化。
  • ES6 Module会编译成require/export来执行
// ES6 Module.js
import apiList from '../config/api.js'
if (isDev) {
    // 编译时报错,只能静态引入
    import apiList from '../config/api_dev.js'
}

// common.js
let apiList = require('../config/api.js')
if (isDev) {
    // 可以动态引入,执行时引入
    apiList = require('../config/api_dev.js')
}

2、export和export default的区别

  • export default命令用于指定模块的默认输出。

  • 显然,一个模块只能有一个默认输出,因此export default命令只能使用一次。

  • 所以import命令后面才不用加{},因为只可能唯一对应export default命令。

本质上,export default就是输出一个叫做default的变量或方法,然后系统允许你为它取任意名字。

1、export与export default均可用于导出常量、函数、文件、模块等。

2、在一个文件或模块中,export、import可以有多个,export default仅有一个。

3、通过export 方法导出,在导入时要加{},export default则不需要。

4、export,import时需要知道所加载的变量名或函数名;export default,import时可指定任意名字

5、(1)输出单个值,只用export default

​ (2)输出多个值,使用export

​ (3)export default与普通export不要同时使用

其他

1、获得一段范围内的随机数

值 = Math.floor(Math.random()*可能值的总数+第一个可能的值)

例:选择一个1-10之间的数组

var num = Math.floor(Math.random()*10+1)

2、节流和防抖⭐

节流(Throttle)和防抖(Debounce)是两种常用的优化高频率执行JavaScript代码的技术。

节流(throttle)和防抖(debounce)函数的实现通常依赖闭包的特性。

它们的核心逻辑是通过闭包保存函数执行所需的上下文状态(如定时器、上一次执行时间等),从而实现对高频事件的有效控制。

节流

节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管事件触发了多少次,只执行一次回调。

防抖动和节流本质是不一样的。**防抖动是将多次执行变为最后一次执行,节流是将多次执行变成每隔一段时间执行。**比如搜索框就会用到节流。

  • 如果这个事件会被频繁触发,那么节流函数会按照一定的频率来执行函数;
  • 不管在这个中间有多少次触发这个事件,执行函数的频率总是固定的;

应用场景:搜索联想功能、鼠标移动事件、王者荣耀攻击键、点击再快也是以一定攻速(频率)进行攻击等等

function throttle(fn, duration) {
  var begin = new Date()
  return function(...args) {
    var current = new Date()
    if (current - begin >= duration) {
      fn.apply(this, args)
      begin = current
    }
  }
}

function throttle(fn, delay) {
  let flag = true
  return (...args) => {
    if (!flag) return
    flag = false
    setTimeout(() => {
      fn.call(this, ...args)
      flag = true
    }, delay)
  }
}

防抖

防抖是指在事件被触发后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执行回调,如果在这段延迟时间内事件又被触发,则重新计算延迟时间。

在日常开发中,像在滚动事件中需要做个复杂计算或者实现一个按钮的防二次点击操作这些需求都可以通过函数防抖动来实现。

  • 当事件触发时,相应的函数并不会立即触发,而是会等待一定的时间;
  • 当事件密集触发时,函数的触发会被频繁的推迟;
  • 只有等待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事件触发,才会真正的执行响应函数

应用场景: 输入框中频繁的输入内容、频繁的点击按钮、触发某个事件、监听浏览器滚动事件,完成某些特定操作、用户缩放浏览器的resize事件等等

整体实现:

  • 对于按钮防点击来说的实现:一旦我开始一个定时器,只要定时器还在,不管你怎么点击都不会执行回调函数。一旦定时器结束并设置为null,就可以再次点击了。
  • 对于延时执行函数来说的实现:每次调用防抖动函数都会判断本次调用和之前的时间间隔,如果小于需要的时间间隔,就会重新创建一个定时器,并且定时器的延迟为设定时间减去之前的时间间隔。一旦时间到了,就会执行相应的回调函数。
function debounce(fn, wait = 100) {
  let timer = 0;
  return function(...args)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setTimeout(() => {
      fn.apply(this, args)
    }, wait)
  }
}

3、setTimeout、requestAnimationFrame 和 requestIdleCallback 有什么区别⭐

setTimeout和requestAnimationFrame的区别

**引擎层面:**setTimeout 属于 JS 引擎,存在事件轮询,存在事件队列。requestAnimationFrame 属于 GUI 引擎,发生在渲染过程的中重绘重排部分,与电脑分辨率保持一致。

性能层面:当页面被隐藏或最小化时,定时器 setTimeout 仍在后台执行动画任务。当页面处于未激活的状态下,该页面的屏幕刷新任务会被系统暂停,requestAnimationFrame 也会停止。

应用层面:利用 setTimeout,这种定时机制去做动画,模拟固定时间刷新页面。requestAnimationFrame 由浏览器专门为动画提供的 API,在运行时浏览器会自动优化方法的调用,在特定性环境下可以有效节省了CPU 开销

三者的区别

特性setTimeoutrequestAnimationFramerequestIdleCallback
执行时机设定时间后执行(执行时机不可控)下一帧渲染前(16.6ms 以内)与浏览器渲染周期同步执行浏览器空闲时(可能延迟执行)
主要用途延迟执行代码动画和流畅渲染低优先级任务(如日志、分析)
帧率控制无,可能丢帧跟随屏幕刷新率(一般 60FPS)不受限制,完全取决于浏览器
影响页面性能可能影响页面流畅度保证流畅动画不会阻塞主线程
是否适用于动画❌ 可能卡顿✅ 适合❌ 不适合
是否受 CPU 影响✅ 受影响✅ 受影响✅ 受影响
适用场景定时任务、轮询动画、过渡、流畅 UI 渲染后台任务、低优先级执行(如数据同步、日志收集)

setTimeout - 定时执行

setTimeout(() => {
  console.log('100ms 后执行')
}, 100)

requestAnimationFrame - 适用于动画

帧动画是平滑视觉变化的基础技术,而requestAnimationFrame是浏览器为帧动画提供的高性能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定时器的时机不准和资源浪费问题,确保动画流畅且节能。

function animate() {
  console.log('下一帧渲染前执行')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requestIdleCallback - 空闲时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deadline) => {
  while (deadline.timeRemaining() > 0) {
    console.log('空闲时执行低优先级任务')
  }
})

4、如何理解 WebAssembly?⭐

WebAssembly(Wasm) 是一种新的 Web 技术,它允许开发者将其他编程语言(如 C、C++、Rust 等)编译成高效的二进制代码,并在浏览器中运行。WebAssembly 旨在提供接近原生性能的 Web 体验,特别适用于高性能计算任务。

关键点:

  1. 高效性:WebAssembly 是一种二进制格式,比 JavaScript 的文本格式更紧凑,加载速度更快,执行速度更快,适用于 CPU 密集型任务,如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和科学计算。
  2. 与 JavaScript 协作:WebAssembly 和 JavaScript 可以协同工作,JavaScript 用于 UI 操作和事件处理,WebAssembly 负责计算密集型任务。它们通过 共享内存 和 消息传递 进行通信。
  3. 跨平台:WebAssembly 是跨平台的,可以在所有支持 WebAssembly 的现代浏览器中运行,并且不需要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做额外的修改。
  4. 安全性:WebAssembly 运行在沙盒环境中,不能直接访问操作系统资源,保证了 Web 应用的安全性。

应用场景:

  • 游戏开发:通过高效的计算,WebAssembly 可以让 Web 上的游戏运行得更流畅。
  • 图像/视频处理:利用 WebAssembly 进行高效的图像处理和视频编解码。
  • 科学计算:WebAssembly 能大大提升 JavaScript 在处理大数据和复杂计算时的性能。

5、什么是 WebWorker 如何理解它?⭐

Web Worker 是一种浏览器提供的 API,允许你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执行 JavaScript 代码,与主线程(UI 线程)分离。Web Worker 可以处理计算密集型任务,如数据处理、文件解析等,这些任务通常会阻塞主线程,导致 UI 卡顿。通过 Web Worker,你可以将这些耗时操作移到后台线程,确保主线程始终保持响应状态。

工作原理:

  1. 独立线程:Web Worker 在一个与主线程(UI 线程)分离的线程中运行,主线程和 Worker 线程之间通过消息传递(postMessage)进行通信。
  2. 主线程与 Worker 通信:主线程可以通过 postMessage() 方法向 Worker 发送数据,Worker 完成计算后,通过 postMessage() 将结果返回给主线程。
  3. 异步操作:由于 Worker 在后台线程中运行,因此它的执行不会阻塞主线程,所有的计算任务都是异步执行的。
  4. 线程间通信:Worker 无法直接访问主线程的 DOM、window 或者 document 等对象,它只能通过 postMessage() 与主线程进行数据交换。返回的数据是通过事件机制传递的,使用 onmessage 监听数据的返回。

Web Worker 的优势:

  • 性能提升:Web Worker 可以让长时间的计算任务在后台线程中执行,避免 UI 阻塞,提升用户体验。
  • 非阻塞性:主线程可以继续处理用户交互和渲染,而不被复杂计算所阻塞。
  • 多线程处理: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Web Worker 可以将工作分配给多个 Worker,实现并行计算,提高性能。

Web Worker 的应用场景:

  • 大数据处理:例如,处理大量的数组计算、排序、数据筛选等任务。
  • 图像处理:例如,进行图像的处理和转换,而不影响 UI 渲染。
  • 音视频处理:例如,音视频的编码、解码等计算密集型操作。
  • 异步任务:一些需要后台执行的异步任务,可以通过 Worker 来处理。

Web Worker 的局限性:

  • 无法操作 DOM:Web Worker 在独立线程中运行,不能直接访问 DOM 和 window,只能通过消息传递来与主线程交换数据。
  • 数据传递:数据通过 postMessage() 传递时会发生深拷贝,因此传递大数据时可能会有性能开销。
  • 浏览器支持:大多数现代浏览器支持 Web Worker,但在旧版浏览器中可能不被支持。
  1. 创建一个 Web Worker:

    // main.js (主线程)
    const worker = new Worker('worker.js') // 创建 Worker 实例
    
    worker.postMessage('Hello, Worker!') // 向 Worker 发送消息
    
    worker.onmessage =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Worker says: ', event.data) // 接收 Worker 的响应
    }
  2. Worker 文件(worker.js):

    // worker.js (Worker 线程)
    onmessage = function (event) {
      console.log('Main thread says: ', event.data)
      postMessage('Hello, Main Thread!') // 发送响应到主线程
    }

6、前端常见的设计模式有哪些?以及应用场景

1、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 概念 :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全局访问点。

  • 应用场景

    • 全局状态管理,例如 Vuex 或 Redux Store。
    • 浏览器缓存管理或全局配置。
  • 示例

    class Singleton {
      constructor() {
        if (!Singleton.instance) {
          Singleton.instance = this
        }
        return Singleton.instance
      }
    }
    const instance1 = new Singleton()
    const instance2 = new Singleton()
    console.log(instance1 === instance2) // true

2、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 概念 :通过工厂方法创建对象,而不是直接实例化。

  • 应用场景 :

    • 动态创建 UI 组件。
    • 根据配置动态生成实例。
  • 示例 :

    class Button {
      render() {
        console.log('Render Button')
      }
    }
    
    class Input {
      render() {
        console.log('Render Input')
      }
    }
    
    class Factory {
      static createElement(type) {
        switch (type) {
          case 'button':
            return new Button()
          case 'input':
            return new Input()
          default:
            throw new Error('Unknown type')
        }
      }
    }
    
    const button = Factory.createElement('button')
    button.render() // Render Button

3、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 概念 :一个对象(观察者)订阅另一个对象(被观察者)的变化。

  • 应用场景 :

    • 数据绑定和事件系统,例如 Vue 的响应式系统、EventEmitter。
    • 实现消息推送功能。
  • 示例 :

    class Subject {
      constructor() {
        this.observers = []
      }
    
      subscribe(observer) {
        this.observers.push(observer)
      }
    
      notify(data) {
        this.observers.forEach((observer) => observer.update(data))
      }
    }
    
    class Observer {
      update(data) {
        console.log(`Received: ${data}`)
      }
    }
    
    const subject = new Subject()
    const observer1 = new Observer()
    subject.subscribe(observer1)
    subject.notify('Hello!') // Received: Hello!

4、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 概念 :将一组算法封装到独立的类中,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 应用场景 :

    • 表单验证策略。
    • 动态路由匹配。
  • 示例 :

    class AddStrategy {
      execute(a, b) {
        return a + b
      }
    }
    
    class MultiplyStrategy {
      execute(a, b) {
        return a * b
      }
    }
    
    class Calculator {
      constructor(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calculate(a, b) {
        return this.strategy.execute(a, b)
      }
    }
    
    const calculator = new Calculator(new MultiplyStrategy())
    console.log(calculator.calculate(2, 3)) // 6

5、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 概念 :通过代理控制对对象的访问。

  • 应用场景 :

    • API 请求的缓存代理。
    • 数据过滤或格式化。
  • 示例 :

    const apiProxy = new Proxy(
      {},
      {
        get(target, property) {
          if (property in target) {
            return target[property]
          } else {
            console.log(`Fetching ${property} from API...`)
            // 模拟 API 请求
            return `Data for ${property}`
          }
        },
      }
    )
    
    console.log(apiProxy.user) // Fetching user from API...

6、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 概念 :在不修改原始对象的情况下动态扩展功能。

  • 应用场景 :

    • 动态扩展类的功能,例如权限控制。
    • React 的高阶组件(HOC)。
  • 示例 :

    function withLogging(fn) {
      return function (...args) {
        console.log(`Calling ${fn.name} with`, args)
        return fn(...args)
      }
    }
    
    function add(a, b) {
      return a + b
    }
    
    const loggedAdd = withLogging(add)
    console.log(loggedAdd(2, 3)) // Calling add with [2, 3]

7、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 概念 :通过一个中介对象来管理不同对象之间的交互,避免对象之间的直接引用。

  • 应用场景 :

    • 模块之间的解耦,例如前端组件通信。
  • 示例 :

    class Mediator {
      constructor() {
        this.channels = {}
      }
    
      subscribe(channel, fn) {
        if (!this.channels[channel]) {
          this.channels[channel] = []
        }
        this.channels[channel].push(fn)
      }
    
      publish(channel, data) {
        if (this.channels[channel]) {
          this.channels[channel].forEach((fn) => fn(data))
        }
      }
    }
    
    const mediator = new Mediator()
    mediator.subscribe('event', (data) => console.log(`Received: ${data}`))
    mediator.publish('event', 'Hello from Mediator!') // Received: Hello from Mediator!

8、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 概念 :将请求封装为对象,以便参数化不同的请求。

  • 应用场景 :

    • 撤销与重做功能。
    • 任务队列管理。
  • 示例 :

    class Command {
      constructor(execute, undo) {
        this.execute = execute
        this.undo = undo
      }
    }
    
    class Light {
      turnOn() {
        console.log('Light is ON')
      }
    
      turnOff() {
        console.log('Light is OFF')
      }
    }
    
    const light = new Light()
    const turnOnCommand = new Command(
      () => light.turnOn(),
      () => light.turnOff()
    )
    turnOnCommand.execute() // Light is ON
    turnOnCommand.undo() // Light is OFF

9、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 概念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以便兼容不同系统。

  • 应用场景 :

    • 前端组件库的接口适配。
    • 数据格式转换。
  • 示例 :

    class OldAPI {
      getData() {
        return 'Old API Data'
      }
    }
    
    class NewAPI {
      fetchData() {
        return 'New API Data'
      }
    }
    
    class Adapter {
      constructor(api) {
        this.api = api
      }
    
      getData() {
        if (this.api instanceof OldAPI) {
          return this.api.getData()
        } else if (this.api instanceof NewAPI) {
          return this.api.fetchData()
        }
      }
    }
    
    const adapter = new Adapter(new NewAPI())
    console.log(adapter.getData()) // New API Data

10、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 概念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 应用场景 :

    • UI 组件树。
    • 文件系统管理。
  • 示例 :

    class Component {
      constructor(name) {
        this.name = name
      }
    
      display() {
        console.log(this.name)
      }
    }
    
    class Composite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name) {
        super(name)
        this.children = []
      }
    
      add(child) {
        this.children.push(child)
      }
    
      display() {
        console.log(this.name)
        this.children.forEach((child) => child.display())
      }
    }
    
    const root = new Composite('Root')
    const leaf1 = new Component('Leaf 1')
    const leaf2 = new Component('Leaf 2')
    
    root.add(leaf1)
    root.add(leaf2)
    root.display()

7、观察者模式和发布订阅模式的区别

核心区别

  • 观察者模式: 两个对象,通知者和观察者,直接关联。
  • 发布订阅模式: 三个对象:事件中心、发布者、订阅者,彼此解耦。

定义与结构

  • 观察者模式 :
    • 简介: 被观察者(Subject)维护一个观察者列表,状态变化时直接通知观察者(Observers)。
    • 结构: 被观察者与观察者直接关联。
    • 简单类比: 像微信群,群主发消息直接通知所有成员。
  • 发布订阅模式 :
    • 简介: 通过事件中心(Event Bus)解耦发布者和订阅者。发布者将消息交给事件中心,事件中心分发给订阅者。
    • 结构: 发布者、事件中心、订阅者三者解耦。
    • 简单类比: 像电台广播,听众订阅不同频道,电台播出节目后,只有订阅该频道的听众收到。

示例代码

观察者模式

class Subject {
  constructor() {
    this.observers = []
  }

  addObserver(observer) {
    this.observers.push(observer)
  }

  notify(data) {
    this.observers.forEach((observer) => observer.update(data))
  }
}

class Observer {
  update(data) {
    console.log(`Received: ${data}`)
  }
}

const subject = new Subject()
subject.addObserver(new Observer())
subject.notify('Hello')

发布订阅模式

class EventBus {
  constructor() {
    this.events = {}
  }

  subscribe(event, callback) {
    if (!this.events[event]) this.events[event] = []
    this.events[event].push(callback)
  }

  publish(event, data) {
    (this.events[event] || []).forEach((callback) => callback(data))
  }
}

const eventBus = new EventBus()
eventBus.subscribe('greet', (data) => console.log(`Received: ${data}`))
eventBus.publish('greet', 'Hello Subscribers!')
最近更新: 2025/8/17 08:11
Contributors: csmSimona, chenshimeng